|
陳天翔
產品結構的不同,讓各家保險公司在深秋初冬的季節里過著不一樣的日子。根據上海保監局昨日公布的數據,截至2008年10月底,上海各家外資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為84.26億元,同比下降17.43%,市場份額縮水至16.19%。但是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上海市保險市場的原保費收入為520.38億元,同比增加127.04億元,同比增幅32.30%;另外,中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為436.12億元,同比增加49.72%,市場份額83.81%。
今年以來,上海市場上的中外資機構保費市場份額占比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中,在上海保險市場總體規模擴大、中資保險公司業務強勁增長的對比下,外資保險公司業務大縮水尤其引人注意。事實上,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是,之前由于公司資本金規模、資產匹配期限等因素影響,除友邦保險外的多數外資壽險公司都主打投連險,但是隨著今年資本市場極速下滑,再加上之前出現的個別保險公司遭遇集體退保等事件影響,投連險的銷售相當困難。而很多中資壽險公司早已將銷售重點放在了分紅險和傳統壽險業務上,從而使保險業務得以保持增長。
數據顯示,10月份,上海市場投連險保費為1.64億元,僅為6月份投連險3.23億元保費收入的一半。而之前曾出現過不誠信現象的保險公司,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業績快速下滑。以海康保險為例,上海保險同業公會公布的數據顯示,該公司今年6月份保費收入為3030.98萬元,到10月份保費收入僅為940.39萬元,下滑68.97%;市場份額更是下降了一半。其中,10月份單月的銀保保費僅為611.62萬元,環比下降80%,同比下降94%;而在投連險業務方面,該公司在上海市場上的保費收入僅為57.36萬元,較6月份縮水約9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