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投資型保險增長異常風險警示再加碼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7日 03:12  金融時報

  記者 胡利民

  在股市大動作波動、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各保險公司傾力比拼的分紅險、萬能險、投連險等投資型保險,在延續2007年火爆銷售的態勢下,今年以來更是行情看漲,而且成了壽險保費增長的絕對主力推手。就在各大險企欣喜于保費收入的盆滿缽盈的同時,監管層卻不止一次發出警示,其對于相關潛在風險的憂慮與“提前介入”的監控決心顯而易見。

  7月15日,中國保監會主席吳定富在全國保險監管工作會議上透露,今年1至6月,投資型保險產品占壽險保費收入的比重接近80%,比去年提高了9個百分點。這表明今年以來投資型保險業務的快速膨脹,致使業務結構失衡的風險“日益突出”。

  7月16日,保監會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6月,我國保險業原保費收入達到5617.91億元,其中人身險原保費收入4318.64億元,僅6月份進賬的1018.64億元保費中,人身險保費收入占770.54億元。此前1至5月的相關數據是,全國保費收入達到4599.27億元,同比增長51.24%,其中壽險保費收入3200.23億元,同比增長63.60%。

  隨著投資型保險產品的再度活躍與業務量的異常猛增,一些可能隨之而來的潛在風險自然令監管部門及業內專家的“關注度”水漲船高。吳定富在談到上述問題時指出,投資型保險業務發展過快,給行業帶來了很多不利影響,“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一是弱化了保險的保障功能,不利于提升保險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二是容易引起業務大起大落,使保險公司資產負債匹配的難度加大,不利于行業持續發展。三是一些公司將手續費和回報率作為競爭的主要手段,可能會產生費差損和利差損風險。四是銷售誤導的問題比較突出,有可能引發大面積退保的風險。

  其實早在今年5月份,保監會就發布了《關于投保新型人身保險產品風險提示的公告》,目的在于防止保險公司營銷員和銀行代理機構的銷售人員通過夸大新型人身保險產品收益率,套用“本金”、“利率”等概念混淆新型人身保險產品和銀行理財產品,隱瞞新型人身保險產品各項費用扣除情況等手段誤導保險消費者。在詳細解釋這些產品的主要特點后,保監會提示投保人關注此類產品的投保風險,防止出現銷售誤導。保監會還特別提示,這些具有理財功能的保險雖然對于保障功能和投資功能具有不同的偏重,但本質上仍屬于保險產品,不宜將其與銀行存款、銀行理財產品、基金等金融產品的收益進行片面比較,更不要把保險產品混同于銀行存款或者基金。

  有保險專家告訴記者,為吸引消費者,有的保險公司在市場推廣過程中過分強調投資型保險產品的投資功能,而盡量淡化甚至故意忽略其保障功能,不僅會誤導保險消費者對這類新型保險產品的認知,助長其對所謂投資收益的片面追求以及對于保險產品的短視行為,增加退保的風險度,以致直接沖擊保險資金尋求長期穩定可靠的投資渠道的基本準則,也有悖保險資金運作的安全性要求。“這應該也是監管層多次就此發出警訊的主要考量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投資型保險產品的熱銷往往會牽扯到保險業的另一“痛處”———銷售誤導,兩者間的瓜葛一直糾纏不清。可以說,銷售誤導是眼下我國保險市場反映最突出的問題。相關統計顯示,在近年來保險監管部門受理的信訪投訴中,銷售誤導問題要占到壽險信訪投訴的一半。難怪吳定富在這次全國保險監管工作會議上特別強調,要“以整頓銷售誤導為切入點規范壽險市場秩序”,并提出了三條與投資型保險產品密切相關的綜合整治銷售誤導的具體措施:一是制定投資型保險產品電話回訪指引,完善回訪制度,加強產品銷售環節的監管力度;二是著手修訂分紅、投連等產品的信息披露制度,研究建立保險公司投資型產品的信息公布平臺。三是加強對保險消費者的風險提示和教育,增強其維權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不僅如此。吳定富還把“防范投資型業務快速發展可能帶來的風險”作為當前保險市場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矛盾和主要問題”之一,列為監管重點,強調要針對投連、萬能、分紅等投資型保險產品過快增長可能產生的風險,堅持多管齊下,在精算制度、條款費率管理、銷售資格、銷售區域、償付能力要求、投資渠道等方面,研究制定相應對策。要密切關注壽險公司分紅特儲、萬能平滑準備金提存的動態情況,深入研究分析各公司的精算報告和償付能力報告。同時,要求壽險公司密切關注各類業務的退保情況和滿期給付高峰應對情況,提前做好有針對性的防范措施。

  熱衷于主打投資理財概念,對保障功能只是不情愿地“兼顧”一下,對此賣點產品的過度投入與熱情,短期利益與成就感著實誘人。但從長遠來看,若任市場如此沒有邊際的信馬由韁下去,除了監管層前述點的重大隱患外,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值得關注:即有可能把消費者和保險商自己一股腦兒都“慣壞了”———保費規模的虛假繁榮令險商更趨舍本逐末、行為短視;而更廣大的保險意識還不太強的消費者或潛在消費者,其對保險與風險的認知有可能因此“誤入歧途”,這對于起步晚、底子薄、覆蓋面窄、社會公眾保險知識普及不夠,尚處于發展初級階段的我國保險市場來說,無疑將產生不利影響。

【 新浪財經吧 】

我要評論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國有我一份力!

網友評論 更多評論

登錄名: 密碼: 匿名發表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