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資險企坎坷本土化歷程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1日 15:26 華夏時報
本報記者 鄧贊贊 北京報道 外資保險公司以合資方式進入中國市場,一方面可以繞過政策壁壘,另一方面還可以迅速做到本土化。但進入中國市場后的表現如何,卻是各呈其態。其中不乏融合很好、迅速壯大的合資險企,當然也有不少在經營和戰略上思路不一,最終還是勞燕分飛。 由首都機場與美國大都會壽險控股在2004年共同發起的中美大都會就是后者最新的案例。 首都機場決意退出 在經歷了長達一年多的談判后,2月22日,市場傳出中美大都會的中方股東首都機場集團將正式轉讓手頭持有的50%股份的消息,由上海聯和投資公司出資4億元接手。 此前,上海聯和投資與美國大都會人壽已在上海合資組建了聯泰大都會人壽。這意味著一旦聯和投資接手完成,聯泰大都會與中美大都會合并整合為期不遠。 對于退出中美大都會一事,外界猜測首都機場要加強主業經營才退出保險行業。 “事實上,這個并不是主要原因,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于雙方在經營模式以及管理上有著不同的思路。”國內一合資險企的投資部人士對此表示。 一直以來,前中美大都會CEO齊萊平都注重產品的高端定位,推崇顧問式行銷,而且堅持高投入。直至后來,這種高成本培訓的代理人集體跳槽到廣大永明人壽,齊萊平的這種銷售理念一時更是遭到公司上下的質疑。 除此之外,公司的業績以及盈利狀況也是一個關鍵。成立才4年的中美大都會在合資險企中一直是業績平平,同時,成立時間不長也使中美大都會難以擺脫壽險“需要5-7年才盈利”的狀態,因此在成立壽險公司之初,股東都要能經受“5-7年負債”的考驗。 事實上,在眾多的合資險企中,像中美大都會這樣的合資險企走“坎坷”中國路的遠不止一家。 合資險企的痛處 中德安聯就是其中一個,進入中國市場將近10年的安聯,路依舊曲折。 1999年,德國安聯集團和中方股東大眾財產險公司成立安聯大眾保險公司,成立后的安聯大眾業績也是名不見經傳,雙方股東矛盾不斷,直至2005年底,由中信集團旗下的中信信托接手大眾保險股份,由于中信信托是“代持”,所以公司的經營、管理都由安聯負責,至此,中德安聯的發展才出現轉機。 除了中美大都會以及安聯大眾兩家合資保險公司,面臨這樣或那樣問題的合資壽險公司還大有人在。而太平洋保險與荷蘭國際集團(ING)成立的太平洋安泰,隨著太保的上市以及要避免同業競爭,面臨被轉手的命運。 不管將來的走勢如何,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合資險企在進入中國市場幾年后,“水土不服”慢慢暴露,原因何在呢? “從宏觀的角度來說,首先就是一個理念的問題,雙方有各自的經營模式,在經營機制和管理理念等方面也存在不小的差異,雙方更容易引起矛盾。”保險分析人士指出。 其認為,進入中國市場成立合資壽險公司的外資股東一般都是在國外有著專業管理團隊的金融集團,同時,中方股東與生俱來的優勢就是熟悉市場環境以及政策的把握,因此,兩者的結合,誰來“當家”以及“怎樣當家”就是一個問題了。 “縱觀當前發展比較好的合資壽險公司,往往都是各司其職。按照一些合資公司的做法,在成立之時,由外方股東掏錢,雙方各占50%的股份,中方參與大面上管理,而具體的經營以及發展戰略由外方股東直接來管理。”接受記者采訪的某合資壽險的投資部人士如是表示,“一般而言,人事上的安排大致是這樣的,董事長由中方股東派出,CEO就是外方股東安排了。” 同時,對于外資險企進入中國市場來說,在不能獨資的情況下合資也是個不錯的選擇。記者發現,在一些大型的國際保險業界交流會上,總有不少國外金融集團在呼吁,“希望中國的監管層能考慮在政策上對外資險商的進一步開放”。 而也有一些接受媒體采訪的合資險企外方股東表示,倘若成立合資險企,將更傾向于選擇非保險業的其他金融領域企業進行合作,這樣便于雙方能夠各司其職。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