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需求供給雙向不足使農業保險舉步維艱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 18:25 中國產經新聞
本報記者 何建華 實習記者 向君報道 據報道,今年4月底雹災突襲山東多個地區。受災地區經濟損失嚴重。8月3日上午,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山東分公司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山東受災地區的農民由于沒有對農作物投保農險,所以面對雹災束手無策。 國家民政部救災救濟司救災處處長張曉寧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近幾年國家已經出臺了相應的政策,大力扶持農業保險,但是其發展依然步履艱難。 農險降低農業風險 中國氣象局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7月31日指出,截至目前,今年我國因各種氣象災害以及森林火災、泥石流等衍生災害造成1382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近1000億元。在種種損失當中,農業可謂“首當其沖”。據統計,我國每年平均有3億畝農作物,2億多農業人口受災,損失約600多億元。 張曉寧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農作物生長周期較長、經濟效益顯露較慢、受自然制約較多等因素,決定了農業‘弱質產業’的角色。隨著農業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和高附加值農業的大力發展,農業的高投入、高產出,也同樣伴隨著高風險。同時,還面臨市場風險的考驗。農業保險是降低農業風險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險有效需求不足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從事農業保險研究的專家姚壬元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目前,我國政府對農業保險相當重視,在體系建設及完善方面都做了很大的工作,但是仍然處于一種理論階段。由于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不足,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因此,目前我國農業保險很難形成成熟而完整的體系。” 首先,現階段我國主要采取“政府財政補貼+社會捐助”的方式為農業提供經濟保障,這種模式使得一部分人在面臨損失的時候,持有依賴態度。通過保險來分擔風險,需要自己出錢買保險,沒有發生損失保費也就白交了,農民存在僥幸心理。其次,我國農民收入水平低、購買力嚴重不足,而農業保險的保費普遍較高,一般占農產品產值的8%至12%。拿1畝水稻產500千克計算,市場價值750元,而保費支出就高達90元。另外,農民保險意識不強。《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在重慶萬州羅田鎮采訪時,當地許多村民告訴記者:“從來沒有聽說過還可以為自己的農作物買保險。” 政府財政支持是關鍵 人保財險山東分公司業務員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農業保險是高風險高賠付的險種,目前在技術上無法回避風險,導致保險公司缺乏積極性。”目前,我國農險賠付率在70%左右,甚至也有超過100%的。另外,農業保險操作復雜,導致運營成本居高不下。所以,低保費對于盈利性質的保險公司來說,效益無從談起。 姚壬元表示:“農業保險的發展與體系的完善,政府政策以及財政傾斜息息相關。” 首先,農業保險的發展政策至關重要,財政支持更是農業保險改變現狀的關鍵。比如,可根據農業保險開展情況,制定所得稅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將盈利結余資金轉入農業保險風險基金。其次,農業保險需要出臺專門的農業保險法予以保障。另外,國家也可以考慮發展再保險制度,組建政策性的全國農業再保險公司,減輕農業保險經營主體的負擔。 姚壬元還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還可以通過發行證券,利用社會資本等輔助手段來推動農業保險的發展。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