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戈 發自上海
股市行情的持續走高,直接帶動了部分與股市關聯極為密切的保險產品的熱銷。《第一財經日報》昨日從相關部門了解到,今年前4個月,上海保險市場上的分紅險、投連險和萬能險這三種投資類保險產品的保費收入共計73.69億元(分別為58.17億元、3.7億元和11.82億元);占上海市場總保費的48.86%和壽險市場的66.62%,遠高于今年前兩個月的占比(4.
2%和6.7%,26.06%和36.2%)。
投資型保險的銷售隨股市一起沖上了高點。“出現這樣的變化和股市行情走強有直接關系。”上海保監局有關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盡管5月份的最終統計數據還沒出來,但是從趨勢上看,投資類保險走強的趨勢還會延續。”
他還表示,雖然在三大投資類保險產品中,投連險是和股市結合最緊密的,但是由于此前的一些負面形象的影響,目前市面上的投資型保險仍是以分紅險和萬能險為主打。只有平安人壽成為上海市場上唯一一家對投連險依然熱衷的保險公司,今年累計收入達3.54億元。
上海保險同業工會的統計表顯示,除平安人壽、太平人壽、中宏人壽及信誠人壽等公司在投連險這一產品上有少許保費外,其他公司鮮有進賬。分紅險和萬能險在壽險總保費中的占比達到了52.29%和10.69%。中國人壽上海分公司和友邦保險上海分公司分別成為中外資保險公司中售出投資型保險最多的公司。
各家公司雖然都花了大氣力,但是側重點有非常大的不同。以中國人壽上海分公司為例,該公司截至上月底,分紅險收入已達22.6億元,而萬能險為22.2萬元,類似這樣的情況還在泰康人壽、新華人壽、金盛人壽、生命人壽等多數公司出現。
分紅險在銀行渠道獲得成功并非沒有道理,它擁有相對比較簡單的產品,豐富的種類和多樣的渠道,但同時發生退保也是最多的,主要原因是實際分紅收益與預期懸殊甚大。分紅險在銷售、分紅等環節的信息不透明,是造成公眾心理落差的直接原因。
不單是分紅險產品才出現這一現象。事實上,每一次股市行情總能帶動投資型保險產品的熱銷,但是對這些產品的“抱怨”也往往是在行情退去之后大量出現。因此,想從本以保障為初衷理念的保險產品身上獲得很大的回報顯然只是投保人的“一廂情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