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資金曲線謀財基礎設施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1日 11:11 《中國投資》 | |||||||||
○ 馬小明 據確切消息,太平洋保險集團已于日前獲得國務院批準,成為首家取得保險資金間接投資基礎設施建設試點資質的保險公司。 1月13日,中國保監會主席吳定富在2006年全國保險工作會議上透露:最近,國務院已
其實,之前,保險資金已獲批另一產業投資新通道——渤海產業投資基金。據了解,2005年11月由國家發改委批準設立的渤海產業投資基金,目前已基本籌備完畢,設計規模200億元,計劃首期募集50億元,存續期0~15年,將主要投向高新技術、現代冶金、空港物流等七大產業。 截至2005年底,保險資金運用余額14315.8億元,比年初增加3357.2億元。對于日益增加的保險資金而言,進行產業投資已是熱盼已久的。種種跡象表明,保險業整個投資格局有望在2006年發生戰略性轉變。 2300億保險資金蓄勢待發 保險資金間接進入基礎設施建設的直接原因是因為巨大的保險資金急需盤活。一直以來,我國保險資金一半以上集中投資于銀行協議存款。2005年,這一狀況有所改變。期限相對較長、收益穩定的債券投資首次超過銀行存款,達到52.3%,成為第一大類投資工具,其中國債和企業債券的持有比例更高。但由于我國國債發行期大多是10年期,20年期、30年期的國債幾乎沒有,所以保險資金中大量積淀的20年期、30年期的長期壽險保單找不到相匹配的投資產品。因此尋找與保險期限相匹配的長期投資市場,成為保險公司盤活保險資金的一種強烈需求。“保險資金投資渠道拓寬將減少保險資金在單一市場投資的壓力,減少對利率變化產品的過度依賴。”保監會有關負責人曾這樣分析。 對此,保險公司一直疾呼允許其投資更多領域,甚至包括房地產市場,但保監會對于保險資金擴大投資渠道非常謹慎。保險公司間接投資基礎設施試點的確立,對長期以來缺乏長期投資渠道的保險業來講猶如久旱逢甘霖。 各家保險公司都看中了基礎設施投資這塊大蛋糕,中國人壽、中國平安、太保集團都開始磨刀霍霍。據悉,中國人壽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中國人壽資產管理公司,正和上海國際集團旗下上海國際信托投資有限公司醞釀合作計劃,向2010年上海世博會項目投資40億元。中國平安保險(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明哲在兩會的提案中,建議國務院批準保險行業提高在各個投資渠道的投資比例上限,以拓寬保險資金運用渠道。但有業內人士透露,馬明哲的提案主要指向仍然是基礎設施。業內一直傳聞,平安獲選試點的可能性最大。 而出人意料的是,此次試點并未花落平安,而是選擇剛度過險關的太保。坊間傳聞,保監會此舉“醉翁之意不在酒”,“取太保舍平安”意在助太保圓海外上市之夢。 根據綜合數據顯示,投資基礎設施的年收益率在6.2%左右。而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率近5年來最高為4.2%,前者高出2個百分點。而在國際上,道路、橋梁、電網等基礎設施投資中有超過40%的資金來自保險公司。 業內人士表示,由于基礎設施投資占用的資金量大,對于一些中小型保險公司肯定不適用。截至今年1月底,全國保險總資產超過1.54萬億元,其中,照此計算,理論上有超過2300億可以間接投入基礎設施。不過由于存在門檻,實際投資可能遠不止此,并僅限于幾家大型壽險公司。 從2004年開始,保監會開始對基礎設施投資松口。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魏迎寧不久前表示,保險機構將可以采取各種方式間接投資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業內人士認為,壽險資金負債的性質和基建項目收益的特點相匹配,從投資風險來看,投資基礎設施風險低,回報相對穩定,較符合保險資金運用對于安全性的要求。目前我國中長期資金來源不足,而壽險資金的長期性特點也可以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長期穩健資金的投入。 投資格局將生巨變 據了解,目前中國保險公司的綜合盈利水平主要取決于投資收益率水平。近年來我國保費收入按年均30%的增長速度高速增長,然而2001年至2005年我國保險資金運用收益率分別是4.3%、3.14%、2.68%、2.9%、3.6%,而《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額度及監管指標管理規定》中提出的底線是3%。 更令人擔憂的是,從1996年底開始,銀行存款利率連續下調,較高的壽險預定利率與較低的存款利率之間的矛盾加大。目前中國保險資金中有75%以上是壽險資金,而壽險資金中逾70%是10年以上的中長期資金,缺少長期投資工具。國家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周期長、投資回報較高且有政府信用支持,這一投資領域正適合保險公司負債資金運用的特點:安全性、收益性、支付的確定性。 其實,在允許保險資金間接投資基礎設施這一問題上,保監會采取了積極的推動態度。2005年10月,中國保監會曾經下發《保險資金間接投資基礎設施項目試點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保險資金可能將主要采用信托方式間接投資基礎建設項目。2006年全國保險工作會議之后,《保險資金間接投資基礎設施項目試點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更是成為業界和傳媒矚目的焦點。 “《辦法》一旦出臺,就意味著保險業投資不動產的渠道已經打開了。這無疑是拓寬保險業向不動產投資的一個重大決策。保險業現在主要投資在固定收益市場上,就在其不斷開辟著新的戰場,不斷擁有新的渠道后,保險業整個投資策略就會發生調整、整個投資格局將發生戰略性變化。” 保監會相關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 保監會該人士介紹說,《辦法》的主要法律依據來自《保險法》、《信托法》、《合同法》,同時借鑒了國外的相關法律。《辦法》規范的是保險公司的行為,當然要遵循《保險法》。保險資金間接投資基礎設施項目采用信托模式,將資金委托給他人進行管理,受托資產放在一個獨立信托賬戶中,受到《信托法》的保護,在確保資金安全的情況下獲取收益。投資參與者即相關當事人的關系,則要遵循《合同法》的有關規定來處理,總之,《辦法》的主要法律依據來自上述三個法律,既有《信托法》的有關框架,同時也有《合同法》的一些要義。保險業投資不動產后,可以減少其在單一市場投資的壓力,可以減少其對利率性產品的過度依賴。整個保險業投資增加了一個新的空間,為提高保險資金的保值增值、提高它的收益創造了條件。這是繼去年國內外股票、債券市場之后,又一個新的制度安排、新的突破。 盡管保險業只是間接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但是它可以直接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可以減少保險業投資成本。“這是保險資金投資渠道的又一重大突破,將有利于推動保險資產結構調整和盈利模式轉換。”吳定富在全國保險工作會議上如是說。 直面風險控制難題 從原保監會副主席吳小平手中接過資金運用監管權杖的李克穆,在2月16日公開露面的時候,強調的是監管“必須確認市場規則”。這位剛剛履新不久的保監會副主席正在試圖為保險資金投資渠道拓寬后的新風險預警。 在2月16日召開的“保險資產風險管理國際研討會”上,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李克穆卻提醒保險界,不可對風險掉以輕心,投資基礎設施建設“超級復雜”。 面對一些保險公司對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沒問題”、“很熟悉”等輕松的態度,李克穆卻有些擔心。“我實在是替諸位著急。”李克穆說,“保險資金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是一件好事,但要辦好,很難,否則會造成大量資金流失”。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陳秉正表示,“保險公司間接投資基礎設施開閘,是個好事,同時也是應該做的事,對保險公司、對基礎設施、對投保人都是好消息。但目前該項目的運作方式、監管、風險控制這三方面都存在沒有解決的問題。保險公司間接投資基礎設施到底如何運作、運作過程中如何監管都還沒有明確。其中,最大的問題是風險控制問題。目前,在這三方面國內并沒有很成熟的經驗,應該一邊摸索,一邊借鑒國際上保險資金投資實業和投資基礎設施的經驗”。 目前,對于保險資金間接投資基礎設施采取何種模式,業內還存在爭議。目前國內保險公司可以選擇的間接投資方式主要有信托模式、產業基金模式、委托貸款模式和資產證券化模式。有消息稱,保監會規定保險資金須“借道”信托方式作為其投資模式。也有業內人士表示,保險公司可能通過委托貸款間接參與基礎設施業務。 從債券到基金、股票、無擔保企業債和不動產,保險資金投資渠道依次拓寬,同時這些新渠道的風險也一個比一個大,接下來將是股權和衍生金融產品的投資。如同一匹被圈養多年的良駒,保險資金充滿奔跑的沖動,而“規則”則成為監管者手中的“韁繩”。 保險資金運用大事記 我國保險資金的運用經歷了如下階段:1980年至1986年,為初期的無投資階段,保險公司的資金基本上進入了銀行,形成銀行存款;1987年至1995年,為無序投資階段,房地產、有價證券、信托,甚至借貸,無所不及,從而形成大量不良資產;1995年至1998年,進入逐步規范階段,形成了金融行業分業經營、分業管理、金融各子市場分割的嚴格分業模式;1999年至今,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政府逐漸放開對保險行業投資的限制。 在此期間,下列事件如實記載了保險資金運用的發展歷程: 1985年3月,國務院頒布《保險企業管理暫行條例》,從法規的角度明確了保險企業可以自主運用保險資金。 1995年,《保險法》頒布,并對保險資金運用的范圍和形式等作了嚴格的規定:即資金運用的形式限于銀行存款、買賣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和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資金運用模式,保險企業的資金不得用于設立證券經營機構和向企業投資。此后,保險資金陸續退出證券市場。 1996年9月,央行發布《保險管理暫行規定》,明確指出保險資金的運用僅限于銀行存款、買賣政府債券、買賣金融債券以及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資金運用方式。 1999年10月,保監會批準保險資金間接入市,根據證券投資基金市場的規模,確定保險資金間接進入證券市場的規模為保險公司資產的5%。 2000年,保監會先后批復泰康人壽、華泰財產保險等多家保險公司投資于證券投資基金的比例提高至不超過上年末總資產的10%。 2001年3月,保監會將平安、新華、中宏等3家保險公司的投資連接保險在證券投資基金上的投資比例從30%放寬至100%。 2001年8月,有關保險公司申請設立債券投資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的報告遞交政府有關部門。 2001年至2002年,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再保險、平安、太平洋、華泰等國內大型保險公司都建立了人、財、物相對獨立的保險投資管理機構。 2002年10月,《保險法》修改案獲得通過。原法第104條第三款“保險公司的資金不得用于設立證券經營機構和向企業投資”,修改為第105條第三款“保險公司的資金不得用于設立證券經營機構,不得用于設立保險公司以外的企業”。 2002年12月,保監會宣布取消包括“保險公司投資基金比例核定”在內的58項行政審批項目。 2003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保監會公布了新的《保險公司投資企業債券管理暫行辦法》。我國保險業投資企業債券的范圍,由只允許投資三峽、鐵路、電力、移 動通信等中央企業債券,擴大到自主選擇購買經國家主管部門批準發行,且經監管部門認可的信用評級在AA級以上的企業債券;保險公司投資企業債券的比例由目前不得超過總資產的10%,提高到20%。 2004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保監會制定并出臺了《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管理暫行規定》,中國人保、中國人壽分別發起設立了保險資產管理公司。 2005年2月,經保監會批準,中再資產管理公司成為中國第一家有外資參股的股份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 2006年1月,保監會主席吳定富宣布,國務院已經相繼批準保險資金間接投資基礎設施項目和渤海產業投資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