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銘
根據加入世貿組織承諾,中國對國內保險公司的保護正式于2004年12月徹底終止。從此,中國允許外資壽險公司向中國居民提供健康保險、團體保險和養老金年金保險服務,并不再限制其經營地域。
目前中國處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后過渡期”,對于外國保險公司來說,無論是經營地域還是產品品種,都有了更大的選擇范圍。“后過渡期”的特點是:市場機會越來越多,開放領域擴大,市場透明度增加,法律法規越來越完善。
隨著中國逐步取消對外資保險公司經營地域和經營范圍的限制,2005 年以來,外資保險公司明顯加快了投資步伐。截至2005年底,中國境內保險公司有60余家,其中外資近40家,超過中資公司數量。自2004年底,團險業務對外資開放,先后有安聯大眾、中意人壽等多家合資壽險公司相繼獲得團險業務牌照。到目前為止,除了獨資的友邦保險公司之外,合資壽險公司幾乎已經全部拿到團險業務牌照。
2005年以來,外資保險在中國保險市場所占份額呈大幅增長態勢。據統計,截至當年8月份,中國保險業總資產達1.41萬億元,其中,中外合資保險公司約占12.77%,而上年同期,中外合資保險公司的總資產僅占中國保險總資產的2.6%左右。
隨著外資更多地進入,中國保險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而保險業競爭制勝的關鍵,在于誰擁有更專業的人才,誰能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外資保險不僅從數量上豐富了中國保險市場的主體,而且促進了中國保險市場的組織形式多樣化。
外資份額漸增
在保費收入方面,2005年1~8 月,外資壽險的保費收入達278億元,占同期中國總保費收入的11.32%,而上年同期,外資壽險的保費收入僅占中國總保費收入的2.3%左右。
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變化,產生了對保險的巨大需求。中國保監會1月13日公布的數字顯示, 2005年中國保費收入達4927億元,排名世界第11位,比2000年上升了5位。
2001年以來,中國保險業務收入年均增長25.29% ,是國民經濟中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目前,中國保險業總資產超過1.5萬億元,是2002年的2.4倍,保險產品達6000余個。
根據Sigma在 2005年12月中國分析報告中的預測,2006年中國保險保費收入將達6000億元人民幣。而BCG公司在報告中預測,2008年,中國保險市場收入將達到8300億元人民幣。
巨利之下,必有勇夫。比如,在扎根中國穩健經營3年后,光大永明人壽保險公司加快了其在中國的拓展步伐。這家總部設在天津的中加合資保險公司繼在北京成立分公司后,其在杭州的分公司于2005年9月26日正式成立。
外資保險加快投資,設立分公司的原因,除了中國市場更加開放外,也跟企業業務進一步擴張有關。由于中國市場“有利可圖”,且其未來市場讓人充滿期望,因此,多數外資保險公司在 2005年進行了新的投資安排。
政策更加明朗
2005年12月31日,一份名為《利用外資促進我國保險業發展》調研報告出現在中國商務部的網上,并引起業界高度關注。
盡管此文明確標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但由于其作者楊亞沙系商務部研究院外國投資研究部人士,業內人士還是將其作為一種準官方姿態進行解讀。
一不愿透露姓名的某國際大型保險公司亞太區市場研究人士認為, 2006 年是中國保險業入世保護期最后一年。歲末年初之際,作為中國對外窗口的政府部門發布這樣的報告,是對中國保險業開放幾年來中國成績的肯定,目的應在于打消外資對中國政策的疑慮,安撫現有外資公司,同時向更多尚未進入中國市場的國際保險大鱷發出邀請。
該報告認為,壽險領域,外資保險公司與中方大型國有企業聯姻成立的保險合資公司總體“經營狀況較好”。但“從企業發展來看,此類合作存在著制約合資公司發展的因素,如中方企業不了解保險市場及業務,今后外資股東需等比例增資才能擴股,并需要征得中方股東同意等”。
而對財險領域,該報告做出預測,“未來幾年里,外資財險公司經營的重點依然是外資企業的財產保險、貨物運輸險和相關的責任險以及這些業務的再保險,其中大部分保險業務仍將來自本國在華投資企業。這些公司業務重點將放在外商投資企業密集的東部地區”。
該報告認為,包括車險和企財險在內的外資財險公司很多險種的賠付率遠遠低于中資保險公司。有必要對外資財險公司開放法定車險業務,以借鑒其管理經驗和技術,同時也可分散由高額賠付所產生的潛在風險。
最后該報告在對幾家中資公司進行分析后認為,中資財險和壽險公司運營情況不佳,承諾狀況嚴重飽和,承包業務完全失衡。“我國保險業存在著很大的潛在風險”。于是,“上述制約外資保險公司的規定應盡快取消。這對打破和削弱大型中資保險公司的壟斷地位,促進保險市場競爭和發展,消除可能影響我國保險業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風險隱患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外資保險在資金、人才、經驗等方面擁有優勢,對中國保險企業具有示范和借鑒作用。
贏利就在眼前
2002年3月,已經在國內設點多年的瑞士人壽,撤消了其在北京和廣州的代表處,退出中國。
如今,瑞士人壽借國際共保又殺回中國市場,而在進入中國市場3年后,英國英杰華集團終于如愿地把旗下中英人壽的總部搬到了北京。
原因在于,對于一些早期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保險公司來說,贏利轉折點在2008年出現并非毫無可能。光大永明人壽保險公司董事長許斌說,根據保險業發展規律,保險公司和保險產品一樣,其贏利周期為5至6年,而目前正是先期進入中國的一些外資保險公司結算和評估的階段。盡管作為新興市場的中國保險業走向成熟的過程也許要比這更加長久,但是從業務和地域束縛中解脫出來的外資保險巨頭們已朝向贏利目標發起新一輪的沖擊。
外資保險正迎來進入中國市場后的第二個快速成長周期,按照多數曾在開業初期許下 5 年內完成全國網絡布局的外資保險公司來說,2008年將是其“撞線”的關鍵時刻。
在外資保險對中國版圖的重新規劃中,北京被定義為實現快速擴張的“制高點”,競爭主體相對較少、市場空間巨大的二、三線城市則成為其“圈地”對象。
中英人壽動作迅猛:2005年3月 26日,中山分公司開業;3月27日,綿陽分公司開業;6月25日,南充分公司開業;11月9日,佛山分公司開業……
可以預期的是,這些二、三線城市將逐步成為外資保險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 2005 年11月7日,中英人壽將成都升格為四川分公司。因為,其決策者發現,原本被保險公司忽視的中西部地區,同樣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僅僅一年時間,成都分公司就為中英人壽帶來了2.2億元的保費收入,占當地市場份額10% 。
“現在中國壽險業的市場競爭還不那么激烈,留給我們的機會還很多。”美國紐約人壽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史端博表示,海爾紐約人壽在未來12個月里將增加5家分公司。
在市場開放較早的上海,截至去年11月,外資保險公司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17%。隨著時間的推移,外資保險公司正在竭盡全力翻版在上海取得的戰績。
以當前外資保險公司的成長速度,會有更多的外資保險公司實現中英人壽類似的目標。保監會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從2005年1月至10月,外資壽險的保費收入約為30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78%,市場占有率從2%增長到近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