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袁滿 北京報道
保險資金投資基礎設施的新政策即將進入具體操作階段。
本報從中國保監會獲悉,《保險資金間接投資基礎設施項目試點管理辦法》(下簡稱《辦法》)已經進入內部簽報程序,最快可于本周(3月20日-25日)出臺。
《辦法》總體基調是審慎和嚴格,其監管尺度再度收緊,強調提高險資收益、防控風險、平衡各方利益、降低中間成本。《辦法》對險資投資基建設置了三道防火墻,預期中的信托方式被取消,信托業將主要作為基礎設施投資的“通道”,而非業務依附的對象。為保證險資的安全,《辦法》規定每個項目需引入獨立監督人。
按照新規,可投資基建的保險資金由最初規劃的2000多億驟降為700億。
監管收緊
“一腳油門,一腳剎車,沒有先后,兩腳可以同時踩下去。”中國保監會人士如此形容在險資進軍基礎設施上的監管態度。
相對于去年8月間下發的《征求意見稿》,保險資金投資基礎設施的比例已由壽險公司上一年度末總資產的15%下降到5%,其他保險公司上限為2%。以2005年底保險總資產1.5萬億推算,可投資基建的險資由最初的2000多億驟降為700億。
“實際上按照國外保險公司的經驗,保險公司投資基礎設施的比例大多在10%到20%之間,但目前國內保險公司大多缺乏經驗,而且交易對手的信用又不夠,保監會采取了更為審慎的態度。”某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高管稱。
與此同時,基礎設施投資的另一個主要參與者——信托公司則難免失望。
自從主管部門立項研究保險資金間接投資基建以來,信托業一直保持著高度的興奮。這不僅在于由此可能帶來的巨大收益,也因為巨額的保險資金為信托業提供了做大的空間。
于是,當最初的《征求意見稿》將準入門檻定為注冊資本金15億元時,便有落榜的信托公司大呼不合理。
據悉,在當前50余家信托公司中,注冊資本可以超過10億的寥寥無幾。信托公司普遍認為,過高的資本金要求并不現實。
在與銀監會的協商下,保監會的政策制定者最終調整了門檻要求,將注冊資本金降為12億。但同時提出新的附加條件——準入者必須為銀監會分類監管中的最高級別。
2005年,銀監會開始推行信托業的分類監管,據知情人士稱,在當年的內部試評中,符合最高級別A級的信托公司僅9家左右。
“保監會最終采納銀監會的觀點,畢竟保險資金投資基礎設施要依靠信托業的管理能力,但是在管理能力還沒有達到的時候,資本金限制還是必須的,因為信托業現在自身的行業基本制度還沒有完善。”保監會人士稱。
三道防火墻
出于對交易對手信用的擔憂以及增強風險掌控力度的考慮,《辦法》文件名頭中曾經寫明的“信托方式”字樣被政策制定者劃去。新模式下,信托業將主要作為基礎設施投資的“通道”,而非業務依附的對象。
“現在提出的是‘信托模式’,而不是‘信托方式’,基礎設施投資項目主體間的信托關系由《信托法》確定,但簽訂的是‘投資計劃’,不是‘信托計劃’。”保監會有關人士解釋稱,“核心思想是要用信托的原理來實現資產隔離,將各主體的責任和權利分離,形成制衡。”
信托模式下,保險資金投資基礎設施的大致路徑為:保險公司或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作為“委托人”,與信托公司等專業機構(即“受托人”)簽署投資計劃,將自己集中管理的保險資金委托其投向指定的項目,方式可以采用債權投資、股權投資以及債權轉股權投資等合同文件約定的形式。
在這一過程中,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擔當資金托管人,負責資金劃撥、清算、審查等任務,以此確保受托人與資金的隔離。
但是,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具有高度復雜性,這種復雜性極可能加重信托業風險防控的虛弱,甚至助長利益輸送等違規操作,這讓政策制定者感到,僅靠《信托法》以及第三方托管還不足以保證資金安全。于是,一項新的制度安排被引入——獨立監督人。
“由于基礎設施項目多是橋梁、公路、場館等,工程進展情況是托管人很難看到的,因此,托管人監督的職能被弱化了。所以必須把工程監督職能外移。”上述保監會人士說。
《辦法》規定,獨立監督人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由受益人大會來選定,具體職業背景可以是律師、會計師、工程監理等。他們將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對項目受托人的投資行為、項目的運行情況進行獨立監督,并提交報告。在權限上,一定額度以上的資金調度,必須經由獨立監督人簽字,托管方才可以答應受托人進行劃撥。
對于獨立監督人的資格,《辦法》頒布后,保監會將另行制定。
成本考量
定格后的《辦法》將保險資金投資基礎設施的蛋糕分割給委托人、受托人、托管人和獨立監督人四方,四權分立在強化風險防控的同時,也帶來業務成本的考量。
在委托人、托管人和獨立監督人三個產生費用的環節,保險機構、信托公司、商業銀行、監理機構等各方的博弈即將展開。
來自信托行業的消息人士稱,目前,在最近的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中,為了能夠優先獲得業務資格,信托公司的受托費用已經降為萬分之四。與此對照,資金規模量更大的保險機構在委托費用上仍擁有議價的空間。
在托管環節上,當前保險公司在銀行固定收益類資產的托管費用大致在萬分之一水平。保監會人士認為,由于基礎設施投資中,銀行的監督職能已經剝離給了獨立監督人,其職能僅在于保管和清算,因此,費用也不會高于這一價格。
為了節約成本,《辦法》對獨立監督人的聘用做出了靈活的規定,保險機構可以以受益人角色實施監督,即自己擔任獨立監督人。
業內人士認為,理想狀態下,保險資金投資基礎設施的中間費用大約在萬分之五左右。
可以預見,目前,信托公司的基礎設施類項目的投資收益率在4%到5%之間,對于當前投資回報率僅3.6%的保險資金無疑具有很大的誘惑。基礎設施項目動輒5-10年的投資期限,同時可以極好地緩解保險資產中長期配置的難題。
以700億規模的資金量來說,即便是中間環節的成本如保險機構所愿——萬分之五,保險資金投資基礎設施也會為相關行業催生一個3500萬元的業務空間,這也是監管部門力推保險資金投資基建的根本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