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費上升利潤下降亞洲二號退保 衛星保險謀新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4日 16:50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王小明 深圳報道 11月25日,亞洲衛星控股有限公司(1135.HK、SAT;下稱“亞洲衛星”)宣布不再為公司旗下的亞洲二號衛星購買在軌保險。
亞洲衛星公告顯示,亞洲二號所屬的Lockheed Martin 7000系列衛星,近年來在“在軌保險”方面的保費大幅度增加。而設計壽命13年的亞洲二號,從營運日起至2005年11月28日算起,余下壽命約38個月。其賬面凈值僅為2.5億港幣。且亞洲衛星目前并無任何負債,現金及現金等值物高達15.05億港幣,從財務上看可以“自保”。于是,公告里作出了“不為亞洲二號衛星購買在軌保險將為經濟上較審慎之對策,并符合本集團最大利益”的判斷。 商業衛星突然終止保險合同,讓業內側目。 保費上升利潤下降 根據亞洲衛星網站資料,亞洲二號衛星于1995年11月28日發射升空,1996年1月開始投入商業運行。該衛星在東經100.5度同步軌道位置運行,是亞太地區上空功率最高的衛星之一。 作為亞洲衛星旗下三大衛星之一,亞洲二號擔負重要的商業運營任務。。目前,該衛星為亞太區內的國際與區域性廣播商、新聞通訊社、視像服務供應商、衛星地面站營運商傳送視像及新聞,并為政府及企業集團提供衛星傳輸網絡。美聯社、路透社、英國廣播公司等歐美新聞巨擎均是亞洲二號衛星C波段用戶,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亦租用其Ku波段用于電視節目傳輸。 今年以來,亞洲二號衛星使用率繼續呈現增長態勢。亞洲衛星2005年中報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亞洲二號的整體使用率已由2004年末的36%升至42%,同為亞洲衛星旗下的亞洲三號S衛星的部分客戶開始轉為使用亞洲二號。7月5日,默多克新聞集團旗下的星空傳媒(亞洲廣播商)也宣布將使用亞洲二號做為后備支援。 使用率的提高促使了相關配套型投資的擴大。11月10日,亞洲衛星宣布為亞洲二號衛星在香港大埔的地面站增設數碼傳送平臺。 半個月之后,亞洲衛星發出公告,“基于保險費極之昂貴,以及施加之條件限制甚多,本公司已選擇不為亞洲二號衛星購買在軌保險”。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航天保險界人士告訴記者,一般而言,衛星的在軌保險費率約在保險金額的2.5%-3.5%之間,這個比值受所屬衛星平臺、服役時間長短、國際再保市場價格變動等因素的影響。 在軌保險的保險金額一般在衛星的初始價值和賬面價值之間,受燃料等因素影響,由保險人與被保險人協商確定。基于公告披露的亞洲二號的以往投保不低于其賬面價值,該人士向記者估算,如果亞洲二號選擇對在軌保險進行續轉,新一年的保費約在800萬-1000萬港幣。 就亞洲二號衛星而言,費率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其服役時間已屬末期,所屬Lockheed Martin 7000系列平臺的歷史故障記錄可能使保險公司增加了風險判斷。 一位接近亞洲衛星的人士告訴記者,按照該公司計劃,亞洲二號將在2008年被新發射的亞洲五號衛星所取替。亞洲五號衛星的購買征求意見書,已在今年六七月間發出。 前述人士表示,相對衛星發射來說,在軌運行相對風險較小,國際上的確有一些衛星公司一開始就不買在軌保險。但是,“對有銀行貸款或商業合約在身的商業衛星,一般都是會買的”。他對亞洲二號宣布停止保險感到吃驚。 一位香港證券分析師告訴記者,“今年以來,亞洲衛星的經營環境深受競爭激烈和價格受壓的影響。”亞洲衛星的利潤一路走低。亞洲衛星2005年中報顯示,盡管轉發器綜合利用率上升14%,收入卻未出現相應增長。2005年上半年,集團營業額和股東應占溢利為4.45億元和1.85億元,分別下跌19.2%和27%。 該分析師認為,經營利潤下降和保險費用上升是促使亞洲衛星選擇停止亞洲二號在軌保險的主要原因。即便目前現金充足,但對主要業務載體停止購買保險,依然存在著風險敞口問題。” 記者就業界關注的問題向亞洲衛星國內市場傳訊部經理李佳詢問,李表示暫不發表意見。 衛星保險另謀出路 亞洲二號并非個案。 早在一年之前的2004年7月,美國Sirius衛星無線電公司也宣布,將不再延長其旗下衛星的在軌保險合同。 前述航天界資深人士認為,“由于衛星運營商受到市場競爭的激烈,影響經營利潤,才產生退保想法。”由于衛星保險賠付即虧,不賠即賺,且出險率并不能通過過去的歷史數據做出準備的分析,蛛網效應明顯:一出險會抬高費率價格,而費率抬高導致了一些衛星公司放棄保險。未放棄保險的公司又被保險公司懷疑風險較高,保險公司于是增加費率來控制風險。這是一個逆向選擇的過程。 該人士認為,全球衛星保險陷入了低迷狀態,“衛星在軌階段出險可能性約占全部的9%,但高企的價格已經讓運營商感覺成本與收益不成正比。” 據該人士介紹,1995至1997年前后,航天保險業市場良好,航空出險率非常低,保險公司盈利豐厚,衛星發射及入軌一年保險的保費費率也降至5%的歷史低點。導致進入該領域的保險公司主體也逐步增多。1999年國際航天保險市場總承保能力一度達到13億美元的歷史高點。 好景不長,1998年開始,航天產品損失率大幅度上升,特別是1999年Orion項目失敗,導致了保險費率迅速提高。 接踵而來的“9·11事件”和波音702衛星損失案進一步挫傷市場信心。特別是2004年,波音702衛星接連發生故障,最初估算總額高達16億美元,后經幾度核算,確認保險公司只需支付太陽電池陣聚光器故障的賠款,尚高達8.75億美元。 2000至2003年,全球火箭發射294次,失敗14次,其中79%的故障與發動機有關。1997至2003年間,全球有219顆衛星進入地球同步軌道,其中42顆發生故障,其中六成左右的索賠是因為衛星的平臺的系統設計存在尺寸增大、技術復雜的問題。 盡管目前衛星發射及入軌一年保險(發射保險)的保費費率已高達20%-25%,在軌1年(在軌保險)的保險費用達2.5%-3.5%,但衛星在軌失效事例頻繁發生、衛星可靠性不佳的記錄使一部分保險商離場。 2005年,發射保險和在軌保險的國際市場承保能力仍然下降到3億-4億美元和2億-2.5億美元。對于超出3億美元部分的發射保險承保能力和超出2億美元部分的在軌保險承包能力,必須“再購買”。 市場能力不足已經限制了一些快速發展的衛星公司。例如,阿里安空間公司計劃2005年發射2顆大型地球靜止轉移軌道衛星,每次發射投保4億美元。對該公司來說負擔很重。 受此影響,衛星發射保險的承保期限也大幅縮短,從2002年開始,在1998年前后較為普遍的“發射及在軌5年”險,幾乎已全部變作“發射及在軌一年內”險。 但在一些航天界人士紛紛作出“2005年保險商對航天保險投資可能大幅下降”判斷的同時,保險界人士卻表現出審慎的樂觀,因為從2005年年初到現在,衛星保險市場只有一單索賠,衛星保險公司已經獲得4億美元左右的盈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