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哈爾濱11月23日電 (記者 姜雪麗 范迎春 路鑫) 黑龍江墾區鐵力農場的黃伯并沒有因一場霜凍導致的40公頃大豆絕產傷心絕望,參加農業互助保險時交納的4000元保險金為他帶來了3萬多元賠償款,及時進行了生產自救。
日前,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在黑龍江墾區設立了中國第一家相互制保險公司——“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一直“靠天吃飯”的黃伯就是從參保的這個公司第一次體
驗到了“未雨綢繆”的好處,成為中國推行農業相互制保險試點的受益者。
據了解,作為中國第一家農業互助保險試點,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主要采取相互制模式,保費由農戶承擔65%,財政承擔35%直接補貼給種地的農戶。涉農經營項目有種植業保險、養殖業保險、農業機械保險等。目前公司承保糧食作物面積2200多萬畝,參保戶達20萬戶,全年預計保費收入2億多元,是中國承保農作物面積最大的保險公司。
長期以來,中國的農業保險處于兩難境地:制定商業化的保險費率,農民投不起保;制定農民能接受的保險費率,保險公司又賠不起。如今,這種“互助共濟,風險共擔”的農業互助保險模式,把臨時救災的政府行為變為保險補償的經濟契約行為,增強了農戶自我防范和分散風險的意識,減輕了各級管理機構救災的壓力。
“這也為中國探索農業保險立法和農險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很好的事實依據。”黑龍江墾區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董事長梁敏說。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同時也是一個自然災害高發國,而近年來中國農業保險發展基本處于停滯狀態。近年來,保監會也在積極推進農業保險發展、研究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業保險制度。此次批準設立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是保監會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精神,促進保險業為“三農”服務的重要舉措。
中國保監會發展改革部吉昱華認為,現階段的中國農業保險的發展不能依靠市場機制和市場力量,應該選擇財政補貼下市場化經營的發展模式,國家對農業保險的補貼應該在十年內逐步達到農業生產總值的1%。
事實上,從1993年起開始,黑龍江墾區就開始試辦農業互助保險,截至目前,自愿參加互助保險的農戶累計已達250萬戶,累計參保種植面積2.65億畝,共支付保險賠款10.8億元。
為了控制經營風險,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建立了以人工增雨防雹為主的防災減災網絡。公司還與國際再保險公司簽訂了種植業超賠再保險合約,將農業災害風險轉移分散。
梁敏說,中國農業保險尚處于起步階段,農業相互制保險試點為如何解決農業這個弱質產業、農民這個弱勢人群提供保險保障問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對進一步在中國開展農業保險摸索經驗,為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的出臺提供了實踐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