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魏迎寧直指高息高傭攬保費陋習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2日 06:00 第一財經日報 | |||||||||
壽險業連續兩年低速增長 本報記者 俞燕 發自北京 冬日初至,保險業卻稍感暖意。數據顯示,壽險業已走出負增長的陰影,開始有所回暖。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份,全國保費收入4122.62億元,同比增加78.54%。其中壽險3037.28億元,同比增長125.98%,環比增長9.36%。上海市場保費收入272.99億元,同比增長6.52%。其中壽險保費收入197.72億元,同比增幅3.02%。 然而,上周六在“清華大學——中美大都會人壽保險專家講席”上,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魏迎寧卻指出:“壽險業已連續兩年低速增長了。” “一般來說,保險業增速要稍高于GDP增速,今年壽險業增速還可能保持在7%左右,但仍低于GDP增速,”魏迎寧解釋道,“這是因為很多保險公司都在調整業務結構,壓縮了沒有價值或價值很低的業務,而短期內又沒有價值高的業務可以彌補。” “那么要不要調整?大家的看法都不一樣,”魏迎寧繼續說道,“我認為正是因為有了偏離,才需要調整。” 論及目前壽險業幾大怪現狀時,魏迎寧強調指出,一些保險公司采取邊虧損、邊擴張的做法,寄希望于用將來的盈利化解當前的賬面虧損。“但將來能否盈利都不一定。” 魏迎寧認為,如果未來投資回報率達到7%,累計的利差損可能有所化解,“而最近兩三年的回報也就4%。” 2004年保險公司拉開了調整業務結構的序幕,為保費規模立下汗馬功勞卻利潤甚微的銀保業務和團險業務遭遇減速。中人壽和平安保險分別在去年年報中披露,收縮銀保等虧損業務,轉而重視期繳產品和保障型產品。 魏迎寧不客氣地指出,銀行保險實際上已變為無保障責任、期限縮短、躉繳和承諾分紅的儲蓄替代品,而團險通過先買后退保,實際上成為變相的整存整取存單。為了爭奪市場,銀保業務哄抬手續費,而團險業務甚至出現零管理費,幾無利潤可言。魏迎寧認為,這種靠高息高傭金取得的保費,收得越多,以后虧損越大,“十年都補不完。” 雖然經過一年多的調整,但壽險業近期又出現向另一個方向偏離的苗頭。今年以來,隨著資本市場回暖,萬能險取代銀保險成為保險市場上的“新星”,各公司紛紛推出萬能險,甚至一個月萬能險保費過億元。數據顯示,截至9月,上海萬能險保費收入已達11.50億元,同比增長5倍多。深圳上半年萬能險業務實現保費收入1.97億元,同比增長293.68%。為防重演當年“投連險風波”,上海保監局甚至發布消費提示進行“軟監管”。 “股東不光要看保費的數量,更要看保費的質量,看有沒有內含價值。”魏迎寧指出,“因此,這就需要用內含價值方法而不是保費規模來評價壽險業務的價值。” 魏迎寧認為,壽險公司的保費多少和市場份額的大小,與內含價值沒有直接關系。“靠低價格、高傭金、高成本收取的保費越多,公司虧損越大,價值越低,因此壽險公司就不能銷售虧損的產品和利潤微小的產品,而要提升業務的內含價值。” 魏迎寧認為,內含價值越高,公司的價值就越高,這不僅取決于現有業務的價值,而且取決于未來新業務的價值。而未來新業務,則與公司的產品開發能力、銷售能力、管理能力、決策能力等有關。“公司必須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品牌。”魏迎寧強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