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俞燕 發自北京
當保險公司紛紛把目光投向富裕的城市中產階層之時,在地域更為廣闊的農村,一個“中產階層”也正在悄悄崛起。
5日,一份由中國保監會與中國社科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中國農村
人身保險市場研究》(下稱《研究》)顯示,農村“中產階層”對人身保險的需求最大,有望成為保險公司新的增長點。
中產階層帶熱人身險
數據顯示,去年全國縣域人身險保費收入958.74億元,占全國人身險總保費收入的29.7%。一般觀念認為,農村經濟較發達的地區,人身保險發展較快,農村經濟欠發達或落后地區,人身保險發展會相對落后。然而,起步于今年2月份的《研究》卻顯示,農村經濟比較發達的縣,人身保險發展滯后,在安徽、云南等經濟比較落后的縣,反而人身保險發展居于領先地位。
“中國農村人身保險市場研究小組”負責人、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長王國剛談到,通過調研發現,除了當地政府重視程度不同外,主要是由于農村特色經濟的發展和當地人身保險業,針對農村社會各階層的保險意識和需求不同,采取的發展策略差異導致的。
調查顯示,在“蔬菜村”、“打工鄉”等農村特色經濟發達地區的高收入群體,人身險意識高、保險需求強。抓住這部分特定收入群體的特點,進行特色保險展業,是經濟發展總體水平落后的縣域人身保險發展較好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外,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農村社會階層已分化為純農業生產者、城鎮農民工、農村知識分子、農村個體工商業者、無業流民等多個階層,作為農村的“中產階層”的城鎮農民工、農村知識分子、農村管理者和農村工商業者等群體,對人身保險的需求最大。“抓住這個農村中產階層,會產生極大的示范效應,帶動純農業生產者購買保險。”王國剛認為。
農民視角的保險
“如果你懂得了農業,那你就真正懂得了窮人的經濟學。”諾貝爾獎獲得者經濟學家舒爾茨如此說。而對于保險公司來說,懂得了農民的保險需求,也就懂得了保險市場的新增長點。
“服務好農民,必須以農民的角度來研究問題。”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魏迎寧在該《研究》研討會上表示。
魏迎寧談道,在農村開展保險業務,存在不同的社會問題。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村人口減少了,但并不意味著問題好解決了,比如“失地農民和農民工的保障問題都是農村所特有的問題”。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所長李揚也認為,農村人身險正是切入到城市化這個重大課題中進行研究的。
魏迎寧繼而指出,針對農村的保險產品開發、銷售體系和售后服務都與城市有很大不同,養老、醫療險是農民最急需的,產品開發應以保障型為主,參保人群要以農村勞動力為主。“還要搞好服務,防止出現從眾性投保、集體性退保現象發生。”
政府作用不可或缺
“‘十一五’期間正是農村保險的戰略發展期。”王國剛說,“沒有政府主導、倡導,在短期內不可能建立惠及全體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研究》論證認為,在目前的國情下,應選擇具有中國特色的多支柱模式,必須將政府型與商業型保險相結合,以政府向商業人身險購買各種服務為結合點,是農村人身險參與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路徑,也符合農村的實際。
不過,魏迎寧指出,政府型與商業型結合這種模式,首先必須厘清相關的法律問題,明確各自的法律責任、費用確定和撥付等問題,否則反而會激化社會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