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萍 北京報道
潛而不顯。近日,中國保險監督委員會(簡稱保監會)勾勒出了中國保險市場13處風險的“穴位”。
一位保監會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保監會梳理了存在于保險業界的13個“風險點”,
并正在針對每個風險點制訂相應的工作方案,力求對癥下藥。這些方案包括:完善和加強保險公司治理的工作方案、完善償付能力監管制度的工作方案、防范和化解機動車第三者責任險風險防范和化解宏觀經濟波動導致的金融風險等。(見附表)
該人士披露的消息得到了保監會發展改革部主任袁力的證實。袁力告訴記者,自去年開始,中國保監會就在全行業內查找風險點,強化保險業的風險管理意識,最終在今年確定了從13個方面來防范和化解保險業的風險。“接下來的工作,則要針對已經查出的風險點,逐一地進行調研和論證,最終化解掉風險。”
“13個風險點”里著重提到了3家保險公司的問題。其中,中國人壽集團利差損風險的問題是老問題。由于財政部對中國人壽的利差損保單給予了“剝離及托管”,屬于特事特辦。而中國再保險集團的法定風險準備金不足問題和太平洋壽險公司償付能力不足的問題則因為沒有任何“援手”而顯得無助和醒目。
袁力介紹,在保監會13個風險點工作方案中,加強償付能力的監管,依然是化解風險的重中之重。
中再集團:強制分保后遺癥
保監會的13個工作方案中有一條與中再集團相關:防范和化解中再集團法定風險準備金不足的風險。
“中國再保險集團(以下簡稱‘中再集團’)已經拖欠了我們兩三個季度的法定攤回賠款。”一家直保公司負責再保險業務的人士告訴記者。“這是以前沒有過的”,該人士說,“我的判斷是中再集團目前的資金流可能出現緊張。”
中再的資金流問題同強制分保“淡化”有關。
2003年底,經中國國務院批準后,原中國再保險公司重組為一家控股公司,并在重組過程中成立了中再集團和另外三家股份制子公司——中國財產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壽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大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重組之前,中再集團超過90%的國有再保險業務來自國內保險公司的法定的強制性分出業務。分出業務比率為20%。但是,強制分保率因不符合WTO規則,中國政府承諾將原來強制性分保率從2003年開始每年遞減5%,直至2006年完全取消。2006年之后,沒有強制分保,只有商業分保。
上述再保險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按照法定分保程序,每個季度,中再集團都會與直保公司進行一次結算。
在以往年度內,因為分保的比例較大,而攤回的賠款比較少,因此一直是直保公司將保費分入中再集團,資金的流向是從各直保公司流向中再。因此,中再依靠這一政策獲得了不菲的利潤。但是,由于法定強制分保比例的不斷下降(2005年比例只有5%),直保公司法定分出的保費也相應減少,因此從去年開始,出現了倒掛現象,即資金流由從直保公司以保費的形式流入中再,反轉為資金流以賠款的形式由中再流向直保公司。
“最近的兩三個季度里,中再違反規則,不再攤回賠款。”該人士語氣不滿,“中再并沒有向直保公司說明原因。”
現在的法律框架也存在著暗角,激勵一些“逆向選擇”行為的誕生,比如直保公司往往有動力將風險反向堆積在“再保險”公司身上。
手段之一是:根據《保險法》第一百條的規定,保險公司對每一危險單位,即對一次保險事故可能造成的最大損失范圍所承擔的責任,不得超過其實有資本金加公積金總和的百分之十;超過的部分,應當辦理再保險。
直保公司可以通過隨意拆分危險單位,繞過這些規定。即將質量好、風險小的業務合并為一個危險單位,從而達到保費自留的目的,將質量相對較差、風險較大的業務拆分成多個危險單位,以自動獲得合約再保險的保障。
保監會的“13個風險點”的工作方案正是要全面梳理和修正“再保險市場”的利益博弈結構。
太保壽險:償付能力不足
去年曾因償付能力不足而被點名的三家公司——中國人壽集團公司、太平洋壽險公司、新華人壽中,“太平洋壽險公司償付能力不足的問題相對比較突出。”一位保監會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中國人壽由財政部埋單,新華人壽也于今年初,發行了13.5億元的次級債,增加了附屬資本,延長了償付時限,雖不能治本但也算治標。”
新華人壽董事長關國亮曾表示,次級債的發行,使后新華人壽在未來的3年-5年內將不會出現償付能力不足的問題。
唯獨太平洋壽險公司沒有任何“輸血”的跡象。
太保集團之前的戰略是:在2005年之前將財險公司上市,將壽險合資,通過上市來解決償付能力問題。但是,太保的愿望看上去非常渺茫。
標普在其報告《中國保險業信用前瞻2005-2006》中也提到:太平洋壽險的營運表現自其2001年成立作為太保旗下的壽險子公司以來至今未達到理想的水平,太保集團受累于壽險業務的資產負債狀況偏弱,導致集團的整體資本率都低于國際平均水平。
據一份尚未公開調研數據顯示,從2001年開始,太平洋壽險公司開始出現償付能力不足的問題,償付能力的缺口自2001年至2004年間逐年遞增,分別為4.9億元、72.4億元、80.15億元和88億元,其2004年底時的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03%。
而根據《保險公司最低償付能力及監管指標管理規定》之規定,對償付能力充足率小于100%的保險公司,保監會就可將這家公司列為重點監管的對象,并采取不同的監管措施。
標準普爾金融分析師寶基舜認為,如果太保計劃上市,或者建議中的外資入股能夠落實,都有助強化該集團的資本實力。
“但是,上市原本是為了獎勵好公司的,提升好公司的資產平臺,而不是解決壞公司的問題的。”一位業內人士說,“太保壽險引進美國凱雷投資集團的進展甚微。凱雷已經對太保壽險做了多次資產凈值調查,每做一次,就調低了太保人壽的資產評價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