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萬云
最近標普一份報告中“泰康人壽的營運表現較國內平均水平為低”的評價引起泰康人壽首席財務官兼首席精算師尹奇敏的警覺。
泰康人壽首席財務官尹奇敏是泰康人壽引進的“外援”,他說:“以我多年的國際保
險經驗來看,評價一家人壽保險公司是否運營健康應該從償付能力、內涵價值和投資回報率幾個重要指標去評判。”
但是標普并不這么認為。標準普爾在6月23日發表的《中國保險業信用前瞻2005-2006》報告中,通過對運營能力和企業信用狀況的分析,得出泰康人壽“偏低”以及“下降”的判斷。
而這場爭論的焦點,中國保監會財會部財會監管處處長趙宇龍博士認為,在于雙方沒有按統一的標準來評判,所以沒有誰是誰非。
泰康回應
“我們認為標普報告中僅采用泰康人壽2001年~2003年這一短時段的部分數據作為泰康人壽營運水平總體評價的主要依據,有失偏頗。”尹奇敏表示:“以2002年為例,泰康人壽當年內設立了12家分公司、78家中心支公司,投入大量資金。根據國際會計準則和《金融企業會計制度》有關規定,近兩億元的開辦費用和運營成本在當年一次性攤銷計入成本,這導致泰康人壽2002年出現虧損。這對于任何處在機構快速擴張階段的企業來說,應屬正常情況。”
對于標普報告中提到資本率 “下降”的評論,泰康人壽計劃財務部總經理唐寧在接受采訪時說:“在一個增長潛力巨大的保險市場中快速成長型的保險公司,凈資產增長永遠趕不上總資產的增長。資本率下降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標普評價
6月30日,標準普爾分析師黃如白在香港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這本報告不是評級,也不是打分。我們只是一個對保險公司信用水平做一個前瞻性的透視。因為篇幅所限,可能每個公司的評論都是‘濃縮版’,不能詳盡描述。”
據了解,此次標普報告所引用的數據來自三個方面的渠道:保監會等官方統計資料數據、各保險公司的公開報告或年報;與保險公司代理人和業內人士訪談調研。黃如白表示:“數據只選取了2001年到2003年間的。”
對于在報告中多次提到的“營運表現”,黃如白解釋:“主要指標是看公司的承保和投資能力。”
保監會釋疑
“從保監會財會監管的角度看,用什么標準,主要取決于目的是什么。”趙宇龍博士說:“比如保監會要看保險公司保單將來的償債能力,就要看公司的償付能力是否達標;保監會要看對公司股東的貢獻度,就要了解企業的內涵價值;保監會要看公司管理層的管理能力,就要看一些營運指標,如期繳保單、成本控制、產品服務等。”
如何解決這種雙重或多重標準之困呢?趙宇龍說:“隨著信息透明度的增加,大家掌握的數據將逐漸一致。這種分歧就不會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