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壽中再同日換帥新掌門楊超劉京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30日 03:07 第一財經日報 | ||||||||
在26日中保控股董事長新老交替第二天 本報記者 俞燕 發自北京 5月的最后一個周末,平靜中帶有一絲不尋常。27日這一天,中國最大的壽險集團公司和唯一國有再保險公司同時經歷了一場高層人事變動: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下稱“中
前一天(26日),中保控股先行經歷了新舊交替,55歲的楊超卸任,其所擔任的董事長職務由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馮曉增接任,原副董事長兼副總經理林帆則出任總經理一職。 短短兩天物是人非保險巨頭滋味各不相同 短短兩天時間,保險業已是風云變幻,物是人非。 王憲章引退,其實早已沒有懸念,3年前就已在業內風傳,特別是今年5月份以來,關于楊超接任王憲章的版本就已成為業內私下的共識。被人問起退休一事,現年63歲的王憲章總是云淡風輕地表示“早已做好了心理準備,也到該退的時候了”。 5年前的王憲章,老驥之年受命接手中人壽,以圖伏櫪之志。3年前的王憲章,雖花甲已至,但時值中人壽股改,卻是當退退不了。 2000年年初,主持香港中國保險(集團)有限公司的王憲章,回到北京接手中人壽。當時的中人壽沉疴在身,背負著沉重的利差損負擔,保費收入同比下降了10.63%,18個分公司業務呈負增長。但到了2002年,中人壽不但守住壽險業老大的地盤,還首次躋身當年《財富》全球500強,2003年12月,旗下中國人壽(2628.HK)在紐約和香港上市,成為當年全球最大規模IPO。 《財富》雜志評價王憲章“睿智多謀、為人謙恭、平時喜讀保險業務書籍、業余愛好甚少,但不乏激情和理想”。記者眼中的王憲章,不笑時兩道濃眉盡顯威嚴,言談時卻和氣風趣,時現睿智。 而對戴鳳舉來說,似乎就沒有這么輕松。年長王憲章一歲且與王憲章私交不錯的戴鳳舉同時退休,倒也不足為怪。但奇就奇在戴鳳舉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自己并非退休,而是主動請辭。 對從中保控股的掌門位置上退下的楊超而言,把他看成一個繼任者比看成一個卸任者更精確。對他而言,似乎歷史在重演,從王憲章手中接過接力棒,對于現年55歲的楊超來說已是第二次了。2000年王憲章離港返京時,楊超就作為繼任者。有20多年銀行保險從業經歷的楊超,不僅有5年在香港地區掌控中保控股的經歷,而且1996年起就擔任中國保險(歐洲)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主管中保控股在歐洲地區的事務。 與業內其他保險公司老總們相比,長年的海外工作經驗是楊超的一張“王牌”。5年間,王憲章把中人壽帶到了海外市場,而楊超則讓中保旗下的太平保險和太平人壽“海歸”。一進一出,卻是兩種人生歷練。 投資失利成難言之痛 與三大保險巨頭高層的閃電換人相對應的是,近期,幾大保險巨頭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投資失利帶來的陰影。 中人壽、人保財險和平安保險(2318.HK)2004年年報上出現了巨額投資虧損。中人壽投資凈虧損2.37億元,基金浮虧達10.72億元。平安保險基金浮虧達7.89億元,而人保財險投資凈虧損則高達人民幣9.48億元。 中保國際2004年也不“好看”,其虧損亦有2293.5萬港元之多。 在中人壽和中人保兩家年報上,還再一次出現漢唐證券和閩發證券讓投資者望而生畏的名字,兩家的年報稱,已經分別為各自托管在上述兩家券商且估計無法收回的資金計提了證券減值準備。 拴在漢唐證券這條線上的還不止中人壽。成立僅一年時間、一向較低調的中再集團旗下的中再人壽亦身陷漢唐證券。 5月份以來,《證券市場周刊》曝出中再人壽種種投資內幕。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2004年中再人壽與漢唐證券簽訂了高達6億元的委托理財協議,當年8月下旬漢唐證券崩盤,中再人壽6億元被套,目前尚有4億元還在追討之中。據記者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今年春節后,中再集團派員到漢唐證券進行審計調查,以協助中再人壽討債。 此次人事大換血涉及的公司,幾乎都在投資上馬失前蹄。如何規避投資決策失誤等帶來的風險,如何加強內控機制建設,是擺在新上任者面前需要著力進行解決和完善的問題。 而此前,保監會有關人士曾表示,今年將是保險資金運用制度年,將開展保險資金運用研究課題研究,并將出臺一系列關于投資資金運用和監管的制度和方案。而這些制度的實施,也需要保險公司的全力配合。 “海歸”派特色 無獨有偶,與既是卸任者又是繼任者的揚超相同的是,幾個新人或多或少都能算得上是“海歸”——早年都有在海外學習或工作的經歷;而不同的是,接任中保控股的馮曉增和接任中再集團的劉京生都是來自中國保監會的官員,都屬于官員“下海”。 現年51歲的劉京生和楊超的經歷有幾分相似之處:老人保出身,都有銀行工作經歷,也都在英國生活過。 身為經濟學博士和教授的劉京生主持過多項保險研究課題。1978年至1996年,他在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工作,其間在英國工作4年。1996年他在中國人民銀行保險司任副司長,負責財產保險、再保險和保險中介監管工作。1998年調任中國保監會保險中介監管部主要負責人,2000年被保監會下派任北京保監辦主任,3年后回保監會任財險監管部主任至今。 58歲的馮曉增亦是老人保出身,畢業于南開大學外文系英語專業,1968年9月參加工作,1998年起出任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分管財險工作。此前,他出任過中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澳門分公司總經理,中國人民保險港澳管理處副主任。熟悉馮曉增的人說他風格務實,敢于直言。但相對于楊超駕輕就熟的集團運作經驗,馮曉增尚缺集團化企業管理經驗,對于他來說,這將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記者手記 保險公司再轉型“起航”? 對幾大保險巨頭而言,投資失利還只是表面現象。在2005年全國保險工作會議上,保監會主席吳定富指出,雖然股改完成,并不意味著保險公司現代企業制度已建立,進一步深化保險公司改革仍是今年的工作重點。 對于已完成海外上市的中國人壽來說,雖然從國有獨資轉化為公眾公司,但與完全意義上的公司治理結構尚有距離。 對于劉京生來說,面對的情況更復雜。上任后首先就要面對并著力解決中再人壽投資之失及其影響。 而隨著我國保險業的開放,保險主體的日益增多,外資保險公司全面擴張,以中人壽為代表的中資公司無論在服務理念、營銷手段,還是在產品設計等方面,都面臨著來自其他市場主體的挑戰和競爭。如何實現從規模經營向效益經營轉變,仍是我國保險巨頭們尚未完成的任務。 中國再保險作為國內唯一一家再保險公司,享受著法定分保的保護。但到2006年時,國內法定分保將完全取消,屆時中再集團將和已進駐中國的瑞士再保險集團等國際三大再保險巨頭同臺競爭,將面臨提高贏利能力和競爭力的考驗。 如果把以王憲章等為首的一批老保險人看作是我國保險業第一次轉型、開始邁向市場化的領頭羊的話,那么這次人事變動的背后或許意味著我國保險業又一次轉型的起航。(俞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