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黃蕾
保險一直是金融消費者遭遇“陷阱”的多發領域。實際收益與此前承諾不符,忽略免責條款無奈遭拒賠,隱瞞病史導致索賠無門……消費者在購買保險產品時,常常會遇到各種陷阱。
對于消費者來說,也應該補上一堂“保險課”。在以往的保險投訴案例中,有不少是源于消費者的保險知識匱乏及對保險合同和條款不了解。借“3?15”消費者權益日之際,教你辨識常見的保險陷阱,掌握“技巧”合理維權。
陷阱一:夸大投資收益率
案例分析:近兩年來,投資型保險產品開始走俏,殊不知,其中陷阱重重。去年,在銀行工作人員反復游說后,原本去辦理轉存的劉女士,買了一份與股市緊密掛鉤的投連險。“銀行的人告訴我,這個產品每年能保證投資收益率。”然而,受累大盤調整,劉女士的這份投連險賬戶收益出現縮水,劉女士才發現實際收益與當初承諾并不相符。
見招拆招:其實,除萬能險外,投連險、分紅險兩種新型保險理財產品都不保證收益率,實際收益水平并不是固定的。因此,消費者在購買這類保險產品時,一定要認真閱讀投保特別提示書,并且還要明白保險的主要功能仍在于保障而不是投資,要理性看待保險與儲蓄的區別。
陷阱二:隱瞞免責條款
案例分析:很多保險糾紛都因免責條款而起。秦先生近日投訴保險公司,事由是代理人在向他推銷保險時隱瞞免責條款,導致其索賠無門。保險公司辯解稱,產品條款中已對免責條款加以明示,秦先生既然已在保險合同上簽字,就表示他已經仔細閱讀過條款全文,責任并不在保險公司。
見招拆招:無論上述糾紛過錯是誰,需要提醒消費者的是,一定要仔細查閱保險條款內容,尤其是明確自己所投保險的保險責任以及除外責任,避免出現不必要的糾紛。同時,保險公司也應承擔起主動解釋免責條款內容的責任。
陷阱三:代理人騙保
案例分析:近幾年,全國各地都曾出現個別無良保險代理人騙保的現象。因為圖省事,肖小姐每月都會把保費交給代理人,再由代理人轉交給保險公司。豈料代理人私吞保費后銷聲匿跡。
見招拆招:消費者在與保險代理人打交道時,除了要看其是否持有展業證書,還要索取蓋有保險公司印章的正規保費收據。另外,上海等地已開通辨別真假營銷員的手機短信平臺,消費者可通過網絡、電話和手機短信,就可查詢該營銷員的保險從業信用信息,“工作證是真是假、有無誤導客戶歷史”等將一目了然。
陷阱四:隱瞞以往病史
案例分析:事實上,有不少保險陷阱是投保人“自挖”且完全可以避免的。蘇女士在購買重大疾病保險前,沒有將自己以往病史告知代理人,沒有意識到這與自己買保險有關系,代理人也并沒有仔細詢問蘇女士。結果,等到她開刀住院要求理賠時,保險公司卻告知拒賠。
見招拆招:在購買保險時,消費者一定要充分認識到如實告知的重要性和不如實告知的嚴重性。投保人如果不如實告知病史,那么既得不到保險保障,甚至連保費都有可能拿不回來。而作為代理人,應該在購買保險前仔細詢問保戶的病史,并提醒其履行告知義務。但往往因為利益驅動,很多代理人對投保人是否如實告知聽之任之,甚至還進行不當的干擾。消費者此時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排除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