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華 蔣夢瑤
今年入春以來,油價開始回升,雖然供需基本面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但持續走高的勢頭似乎不減,并在6月份突破每桶70美元大關。在世界經濟依然寒氣逼人的大環境下,石油市場隱含著許多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
一、石油市場需求依舊萎縮。
今年五月中旬,國際能源機構(IEA)在月度報告中說,今年的石油需求預計將下降260萬桶/天,是連續9個月調低全球的能源需求預期。盡管國際能源機構在6月11日將今年世界原油日需求量的預測微幅上調至8330萬桶,但仍比2008年下降2.9%,相當于日均需求量下降250萬桶。這表明,供求關系基本面并未明顯改善,油價反彈缺乏穩固的支撐,上漲壓力依然巨大。
二、石油產品金融化為油市走勢增加不確定性。
當今的石油市場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貨物交易市場,石油交易的金融化加劇了石油市場的劇烈動蕩,國際油市已經從昔日的少數寡頭市場變成相對大范圍的壟斷競爭市場。數據顯示,目前期貨交易量約為實物交易量的15倍。金融力量的參與使石油產品的金融屬性日漸突出,投機因素使國際油價震蕩風險增大,石油市場不穩定性增加。
三、市場心理的脆弱多變。
在金融危機的打擊下,原油需求急劇下降,油價迅速回落,創低的呼聲甚囂塵上,市場往往夸大危機的影響,使油價非理性地超跌,一度降到33美元以下,遠遠低于生產的成本價。這種超低價的態勢是違背市場經濟的三大規律,即價值規律、供求規律和競爭規律。當時市場一片風聲鶴唳,甚至爆出了油價將回跌到每桶20美元。當時市場的抗漲性極端強烈。經過一段時期的盤整行情后,隨著全球經濟狀況的逐步改善,反彈的呼聲又風生水起,抗跌性又重返市場。
四、石油市場利益交織,矛盾突出。
當前油市的劇烈動蕩,從市場層面看,反映了供求關系平衡和失衡之間的循環變化,緊緩漲跌輪番登場;從各種力量角逐較量的層面看,是權力和利益的再調整和再分配,是利益、市場份額和控制影響力的重新洗牌;從政策層面看,這是產油國、消費國和石油公司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進行政策調整的表現,是適應市場變化和內外環境的過程。
隨著金融危機惡化勢頭得到抑制和全球宏觀經濟形勢日顯暖意,看多利好的樂觀情緒又開始重返市場。全球近期各項經濟指數顯示,春末夏初之際,有幾股暖流已經開始涌動,市場對經濟回暖、需求增加和油價反彈的預期升溫。從市場發展態勢看,目前國際石油市場運行主線集中于四大預期,推動了油價上漲。
美國和西方國家經濟復蘇預期,帶動石油需求的增加。目前金融危機的勢頭已經受到了抑制,經濟衰退惡化的勢頭在減緩,經合組織(OECD)6月9日公布的四月份綜合領先指數(CLI)顯示,全球經濟惡化的速度正在減緩。如果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市場持續走強,就會形成美國經濟有望年底復蘇的市場預期;一旦經濟恢復,石油市場會重新活躍,需求增加,價格上揚。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秘書長巴德里認為,全球經濟不斷走強將推升油價。
未來石油供應緊缺預期。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許多能源企業陷入資金短缺危機,投資大幅減少,產油國和石油公司紛紛延緩和取消石油投資項目,OPEC成員國至今已推遲了35個原有開采項目。國際能源機構(IEA)執行干事田中伸男最近表示,如果全球不采取應對挑戰的有力措施,“2013年可能出現原油供應緊張或短缺”。
美元貶值預期,推動了以美元計價的石油產品價格走強的市場預期。金融危機后,為了刺激經濟發展,美國政府通過實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變相印發美元。2009年3月18日,美聯儲宣布買入3000億美元國債,收購7500億美元房貸擔保證券,美元暴跌,石油和大宗商品價格暴漲。隨著經濟狀況改善,美元避險功能減弱,近幾個月來美元貶值勢頭明顯,5月下旬美元指數收報在80點以下。從匯率走勢來看,美元長期貶值是一種必然結果;由于美元與油價存在的負相關性,美元貶值直接推動了油價上漲。
全球通貨膨脹預期,使石油期貨成為投資熱點。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實行零利率和低利率政策的推動下,融資成本大幅下降,流動性充裕,開始出現市場通脹預期。因為市場貨幣流動性的增加會直接推動資產價格上升,為油價反彈提供條件。同時,為了對沖通脹影響和保值增值,資金流向石油市場將成為必然。
在世界經濟和石油市場依然處于低溫的環境下,我們應當看到,目前的油市仍處于調整期。但隨著經濟恢復和石油需求增加,市場會進一步回暖,油價依然存在上升空間。但是在全球金融和經濟尚未走出危機衰退之前,油價有可能下調,但回落空間不大。從油市運行態勢看,油價已于年初觸底,所以跌到過去的低點可能性極小。如果目前全球經濟狀況不發生逆轉,今年后期,原油均價可能在65~75美元之間。
(作者單位: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