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重慶市提出十一五期間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思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9日 17:23 發改委網站
重慶市“十一五”規劃提出的區域協調發展思路是:按三大經濟區構建區域經濟體系,按四大工作板塊實行分類指導,走集約型的城鎮化道路,實施“點—圈—線”型生產力布局,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1、鼓勵都市發達經濟圈做大做強 促進都市發達經濟圈率先發展,努力跟上東部地區平均發展水平。合理擴大城市規模,優化空間布局,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完善城市服務功能,逐步建成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核心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先行示范區、城市·人·自然和諧的現代都市。 繼續舉全市之力加快北部新區建設,加快中央商務區建設,實施渝中半島城市形象設計方案,加快沙坪壩、觀音橋、楊家坪、南坪、石橋鋪等商圈建設,進一步提升都市風貌。增加大渡口、魚洞、李家沱、珞璜之間的交通通道,加快城市建設步伐,促進該區域加速發展;加快開發蔡家、悅來、兩路地區,實現與北部新區聯動發展。積極推動主城向西和向東擴展。加快推進重慶大學城、西永微電子工業園、西彭鋁加工基地等開發區的建設,在中梁山以西逐步構建西部新城區;加快推進茶園、魚嘴、南泉等開發區的建設,在銅鑼山以東逐步構建東部新城區;加快橫穿中梁山、銅鑼山的隧道建設,強化兩山分隔的三大城區之間的功能聯系,逐步構建重慶特大城市新格局。 適度超前建設檔次規模適度、體現文化底蘊和現代氣息的城市市政基礎設施,依托山體、河谷,保護城市綠帶,建設獨具特色并富有魅力的西部時尚之都。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重點發展高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強化內環線以內區域的服務業發展導向,促進“退二進三”,逐步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使主城區成為創業與發展環境好、就業機會多、生活環境好,對投資者、企業家、各類人才充滿吸引力的現代產業基地。 2、支持渝西經濟走廊發展更快更好 促進渝西經濟走廊盡快崛起,努力跟上全國平均發展水平。發揮地處成渝和渝黔交通要道的區位優勢,加快推動工業化、城鎮化以及農業產業化,逐步建成大中小城鎮密集區、新興工業密集區、集約高效農業區。 繼續加強外向交通建設,與周邊四川和貴州地區建立更加緊密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形成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格局。加大水利設施建設力度,加快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強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基本消除次級河流污染。提高標準、形成網絡,增加縱向快速交通干道,進一步完善內部交通體系。瞄準機械、五金、鑄造,制鞋、紡織、服裝,食品、飼料、制藥,能源、礦產、建材等產業方向,按照產業集群模式,構建一批富有競爭力的特色工業園區和優勢產業基地,培育一批知名品牌產品和企業,盡快擺脫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依托良好的農業生產條件,結合農副產品加工業推動農業產業化,形成優質糧油、瘦肉型生豬和蔬菜等集約高效農業基地。依托良好的交通和區位條件,構筑以商貿流通為重點的服務業體系。加快推進城鎮化,完善城鎮功能,注重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在改變二元結構實現城鄉統籌發展中走在前列。 3、幫助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發展提速提檔 促進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努力跟上西部地區平均發展水平。盡快解除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瓶頸”制約,構筑資源型特色產業體系,依托河谷和地勢較平坦的地帶推進城鎮化和工業化,逐步建成清潔能源和資源加工業基地、國際黃金旅游帶、物流黃金水道、高效生態農業區、全國淡水戰略儲備庫、綠色生態屏障,成為全市新的經濟增長極。 在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要繼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建立少數民族地區產業發展資金,開發利用能源、礦產、旅游、生物等資源,重點發展以生態體驗和民族文化為特色的旅游業、以黑色及有色冶金為特色的資源加工業、以水電為特色的清潔能源工業、以中藥材和綠色食品為特色的食品醫藥工業、以林紙一體化為重點的造紙業、以草飼牲畜為特色的畜牧業等,構建渝東南特色經濟走廊和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地區經濟高地。在渝東北地區,要結合三峽工程移民遷建,全面推進城鎮和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重構產業體系。強化渝東北地區和渝東南地區的有機聯系,打通萬州—石柱—黔江快速通道,構筑萬州—涪陵—黔江綜合交通環網,促進該區域加快發展,促進與大巴山區和武陵山區聯動發展。 4、健全三大經濟區協調互動機制 實施“點—圈—線”型生產力布局。綜合考慮重慶經濟社會發展區域特征、地形地貌條件,順應生產力要素流動基本趨勢,以城鎮和交通骨架為依托,將全市生產力布局按照“點—圈—線”模式進行合理引導。以建成特大城市為“點”,作為發揮長江上游經濟中心功能的核心載體,重點布局現代服務業、高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基地,強化其在信息、科技、商流、物流、金融、文化等方面的集聚、創新和輻射的極核作用。以圍繞“點”的環狀交通骨架和衛星城鎮作為承接和傳遞集聚輻射功能的“圈”,重點布局裝備制造業、現代農業、物流商貿、城郊旅游等城郊型產業基地,發揮經濟支撐、產業配套、要素傳遞、物資集散等功能作用。以沿長江—烏江方向為“線”,依托葉脈狀交通骨架和城鎮,重點布局清潔能源、資源加工、生態農業、水運物流、觀光旅游等生態型和資源型產業基地,發揮優勢資源轉化和戰略資源支撐、長江中下游和華南地區大通道等功能作用。 在三大經濟區的基礎上,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不同要求進一步明確主體功能區,完善土地、環境、產業、投資、人口等方面的區域政策,引導區域開發方向和程度。同時,要進一步加大財政對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地區、革命老區、三峽庫區的轉移支付力度,促進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衡化。堅持市級部門幫扶邊遠貧困區縣(自治縣、市)辦法,完善主城區對貧困區縣(自治縣、市)的對口支援機制,加大人才培養,促進人才交流。建立引導社會資本特別是民營資本進入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發展產業的綜合性政策,鼓勵三大經濟區之間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技術、人才合作。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