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響 發自北京
“鄱陽湖何止可以跑馬,現在走火車都沒有問題。”本報赴江西采訪的記者如此形容長江中下游的旱災。更為嚴重的是號稱千湖之省、魚米之鄉的湖北,據湖北省農業廳消息,秋冬春三季罕見連旱使該省農業受到重創,農作物、水產、畜牧三項直接經濟損失超過80億元。截至6月1日,中央氣象臺最新消息稱長江中下游五省仍將持續干旱,6月3日以后才會有明顯降雨。
五省大旱直接關系到農業收成,五省作為中國重要的糧食產區,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對中國糧食市場造成沖擊,進而影響到宏觀經濟走勢。
而事實上,市場的反應比預想的快得多。
5月30日期貨市場收盤時,農產品期貨價格全線上漲,其中水稻漲幅最為明顯,早秈稻主力合約盤中一度放量上漲逾3%,強筋小麥等谷物期貨亦強勁上漲。市場對于糧食減產的預期給出令人憂心的信號:在今年通脹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干旱是否會推升農作物產品價格,進而加劇當前的通脹形勢?
大旱推升通脹
“當前大旱一定會對通貨膨脹產生直接的刺激作用,”建設銀行市場部資深研究員張濤不無憂慮地和記者談起當前的旱災,“這是在供給層面上推高通脹形勢,已經不同于貨幣推高了。”
事實上,干旱推高通脹在中國屢見不鮮,過去的幾年中,中國出現過三次比較大的旱情,無一例外都推升了食品價格,導致通脹加劇。2006年冬天至 2007年秋天,中國中部以及南部地區出現了約10個月的旱情,同期食品價格平均上漲幅度達到了27%,導致了通脹預期不斷惡化,有學者認為這是2008 年中國出現惡性通脹的原因之一。一般而言,大旱會對人們的經濟預期造成影響,市場自然會傳遞出糧食減產的風險信號,食品價格上揚,同時糧食投機活動也將相對活躍,反過來又將推升糧食價格上揚。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專欄)向記者表示,當前的干旱會加劇部分食品價格季節性上揚,從而推升CPI的預期,“一般而言,5月份食品CPI會出現季節性環比下降,過去10年平均下降0.7%。但是今年可能大大低于往年,很多食品的物價都與4月持平,預計5月食品CPI環比僅會下降0.2-0.6。”彭文生告訴記者。
一方面食品CPI難以撼動,另一方面非食品CPI漲勢不減。彭文生表示,由于近期經濟放緩,大宗商品價格回調,估計5月非食品CPI將環比上漲約 0.1%,而過去10年5月份非食品CPI環比基本是不上漲的。雙重因素作用之下,“預計5月的CPI同比仍在高位,有可能創出本輪通脹的新高,”彭文生說,“我估計CPI的同比漲幅可能在5.4%。”許多相關機構也持相同看法。5月30日交通銀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月度研究報告就指出,5月CPI同比漲幅可能達到5.5%,達到年內新高。
對于中國的宏觀調控而言,5月一向是個關鍵月份,通脹形勢依舊如此迅猛,讓人不禁擔心6月和下半年的通脹形勢。“6月份通脹的同比增速將繼續上升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彭文生告訴記者:“5月的翹尾因素將推動6月的CPI同比增速,如果非食品CPI漲幅不能遏制,而食品價格繼續呈反季節增長的話,有可能6月的CPI將突破6%”。今年全年高通脹的形勢基本已經相當明朗了。
“如果將高通脹定義為CPI漲幅超5%,那么今年全年高通脹可以說是一定的,”張濤表示,“我的看法是中間高,兩頭低。6-8三個月是高點,破6%的概率大。去年CPI全年增幅在5%左右,今年應該略上一點,但應該在5.5%以內。”
恐慌心理暗生
通脹遭遇大旱,原本復雜的通脹形勢越發復雜,似乎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通脹將繼續走高。不論對個人還是企業而言,這都意味著壓力。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黑龍江和安徽等中國糧食主產區,各路資本提前進入,開展投資建設加工廠和倉庫,掀起“跑馬圈地”的熱潮。企業希望能占據產業鏈上游,但是今年跑馬圈地如此之早,未必就沒有通脹壓力之下,企業未雨綢繆的意思。
不同于市場對大旱將導致糧食減產的疑慮,5月30日,中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2011年小麥跨區機收啟動儀式上表示,據農業部農情調度和專家分析,今年夏糧將獲豐收,冬小麥產量有望實現連續8年增產,夏收油菜籽將實現恢復性增產。
不過張濤仍表示擔憂:“就糧食而言,大旱對夏糧收成肯定產生影響,但秋糧難說,秋糧是大頭,具體的還要看庫存以及進口。”
“大旱當然會對目前的通脹造成影響,但是我更擔心的是出現恐慌,”一位國外投資機構駐華資深高管告訴記者,“恐慌是可以傳染的。”該人士解釋,其實就基本面上來說,中國的糧食安全沒有什么大問題,但是當前讓投資者缺乏信心的因素太多了,一有風吹草動就讓人聯想到蝴蝶效應,“干旱僅僅是一個刺激因素”。
平安證券固定收益事業部研究主管石磊也表示,旱情對通脹會造成沖擊,但是旱災并不是唯一的原因,“豬肉、蔬菜、雞蛋的價格都快速上升了,淡季不淡啊,”石磊告訴記者:“滯脹的特征已經很明顯了。但是這種滯脹并不是大旱帶來的,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的供給約束已經越來越強了。”
市場層面上,投資者缺乏信心,經濟增長的宏觀背景又難以讓人輕松,如此一來市場的波動就會更加劇烈。“事實上,我覺得上周一全球股市齊跌和中國當前的大旱有關。”前述高管向記者表達了他的憂慮。無獨有偶,另一位國外投資機構的資深分析師也對記者說:“上周一的股市大跌,歐洲債務危機是一個原因,但主要還是因為對中國經濟增速減緩的擔憂。”
保增長還是壓通脹
大旱之下,通脹持續走高,政策上的調整也就勢在必然了。事實上,5月28日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專欄)就對媒體表示,今年央行不會放松貨幣政策,7.5 萬億的信貸應該是底線,“我們為了要消除通貨膨脹壓力的貨幣條件,就必須控制貨幣供應的增長。而控制貨幣供應的增長,必須做到信貸投放的有保有壓。”雖已離開央行,但吳曉靈的表態仍可被看做是中國高層戰通脹的一種決心。彭文生則預計貨幣政策會進一步緊縮,“估計6月份會有一次加息”。貨幣緊縮當然可以遏制通脹,但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時候,會不會對經濟平穩增長造成沖擊?這樣一個特別的時期,政策上的任何細微變化都會給市場帶來疑慮。
“事實上,若單單是供給層面產生的通脹壓力,2007年的財政手段就是很有效的,”張濤告訴記者,“當時針對豬肉價格帶動的食品通脹,財政部開出了一系列惠農補貼,可以稱之為十全大補方,很有效地克制了通脹。”其實今年中央政策也有惠農措施,張濤說:“年初出臺的水利政策,聯系到一號文件,都有相關的利農措施,只是沒有料到旱災來得這么猛罷了。”張濤認為,中央政策上是有備案的,不至于會因為旱災亂了方寸。
張濤告訴記者,當下的經濟政策取決于高層如何判斷,是保增長還是治通脹,“保增長就意味著保就業。”他分析,現在看來治理通脹還是重點,隨后是否產生滯脹則要看實體經濟的利潤空間會因緊縮政策收縮多少,“如果空間還有,只是掙多掙少的問題,我看半年經濟數據出來之后,將是密集的調研,到時候政策會清楚一些。”他認為,中央還是準備壓下高通脹,為此寧可冒滯脹的風險。
對于中國當前的通脹治理而言,國內政策調整,信貸緊縮是必然之舉,但未必就完全有效。中國的通脹形勢能否真正見頂回落還需要看美國的變化,“美國漸進推出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雖然對金融市場的影響不會太大,但是肯定會對世界宏觀經濟造成影響,中國也不例外,”彭文生判斷,“量化寬松結束后,年內美國還會保持低利率的政策,中國資本流入的局面不會改變。”彭文生的預判也與中國官方對輸入型通脹的憂慮基本一致。但這一局面在全球市場聯動的今天無法避免,如何處理這一問題,也將是政策不得不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