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貨已經上市近一年 它也被稱作是中國資本市場劃時代的變革
上市前,市場曾賦予它諸多神秘元素
事實上,期指的成熟和理智超過我們想象
一年走勢:跌宕起伏
在去年4月16日,首批上市的四合約掛牌價為3399點,上周五,主力合約IF1104收盤于3276.4點,相差122.6點,跌幅僅為3.6%。 雖然事后從K線來看,市場跌宕起伏態勢非常明顯,去年4-6月是單邊下跌行情,7月止跌回升,8-9月盤整震蕩,10月快速上揚,11月震蕩下跌,此后4個月在3000點-3200點區間內來回震蕩。
但是,只有身在其中的投資者,才能深刻體會到一天之中的盤面變化,每段時間都有好多次從低點到高點的來回運動,而且速度非常快,投資者就坐在上上下下的電梯中。
比如在4-6月的下跌過程中,期指主力合約從3399點掛牌價最低下探2478.8點,每波動一點價值300元,這也意味著若從上市之初持有一手空單,已經損失27.6萬元。
在這樣的趨勢中,多空投資者都感受到一絲緊張的氛圍。指數每天依然還在跌,做多一不留神馬上會被套住,如果不及時認賠,將會損失慘重。
做空,的確是順應了市場的趨勢,但是拿著多單過夜,卻讓人心驚膽戰,萬一反轉來不及跑,累積利潤可能一夜之間就會消失。
三大猜測:全部不準
由于股指期貨能夠做空,能夠T+0交易,還有杠桿進行放大,因此在上市之前,市場有諸多猜測,但事后發現,這些猜測統統不準。
猜測一:到期日魔咒
在股指期貨市場上,流傳著一個關于到期日魔咒的故事。
這是指期貨當月合約在進行交割當日,會對現貨市場的異常影響,這種影響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成交量急劇放大,二是股指大幅波動。
不過,這在股指期貨市場上并沒有發生,由于中金所將交割日現貨指數最后2個小時的算術平均價作為結算價,在這種制度下,要想通過操縱最后2小時的現貨指數價格的形式來獲取到期日“效益”幾乎不可能。
加上機構參與套期保值的力度較小,因此主力合約往往在交割日到來一個星期前,就提前移倉換月,因此期指上市以來的10余個交割日,都沒有發生到期日魔咒。
猜測二:流動性不足
上市之前,由于交易所設置了50萬元開戶門檻,又對個人投資者持倉數量作出限制,
令投資者擔心,由于初期期指開戶數不是很多,股指期貨上市后會出現流動性不足的問題。
但事實上,股指期貨推出至今接近一周年,截至上周五,股指期貨累計成交5782.42萬手,其間更換主力合約11個。
從成交量來看,去年4月股指期貨面世,當月成交量僅143萬手;7月、8月上漲行情中成交量達到峰值753.7萬手和696.6萬手,在剛剛過去的3月,期指成交量為446萬手,市場成交遠遠超出預期。
猜測三:藍籌股行情
由于股指期貨以滬深300指數為現貨指數,在推出之前,市場上有一種觀點,對于現貨的需求會催生市場對大盤權重股的需求,從而引爆一場大盤藍籌股行情。
但遺憾的是,這種觀點期指上市不到兩個月就潰不成軍。伴隨著管理層收緊銀根、調控房價等政策,期指走出一波下跌行情。
銀行、地產、鋼鐵等權重股跌幅超前,直至一年后的今天,期待中的藍籌股行情仍沒有到來。
銀行股平均市盈率已經處于歷史低位,房地產指數更是較去年4月16日下跌-148.2點,跌幅達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