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資源分布
據國土資源部公布的資料顯示,截止2007年底,我國已查明鉛資源儲量為4207萬噸,資源量2861萬噸,基礎儲量1346萬噸,儲量747萬噸;礦山數1389座。
我國鉛資源廣泛分布于全國28個省市和自治區,主要集中分布在云南、內蒙古、廣東、青海、甘肅、湖南和四川等七個省區,上述地區鉛的儲量合計在全國總儲量中占到84%的絕對份額。
地區 |
礦區數-個 | 儲量 | 基礎儲量 | 資源量 | 查明資源儲量 |
全國 | 1389 | 747.29 | 1345.88 | 2861.28 | 4207.16 |
云南 | 110 | 165.66 | 295.75 | 412.78 | 708.53 |
內蒙古 | 118 | 104.35 | 251.02 | 290.34 | 541.36 |
廣東 | 68 | 90.64 | 122.41 | 263.69 | 386.1 |
青海 | 31 | 85.23 | 96.26 | 93.73 | 189.99 |
甘肅 | 56 | 78.33 | 106.17 | 204.77 | 310.94 |
湖南 | 100 | 73.11 | 116.73 | 158.09 | 274.82 |
四川 | 92 | 32.84 | 71.94 | 186.76 | 258.7 |
廣西 | 102 | 18.64 | 30.85 | 159.02 | 189.87 |
江西 | 70 | 17.17 | 35.47 | 92.76 | 128.23 |
福建 | 106 | 14.1 | 21.13 | 165.51 | 186.64 |
江蘇 | 14 | 13.53 | 19.41 | 50.85 | 70.26 |
河南 | 40 | 11.52 | 26.82 | 80.51 | 107.33 |
陜西 | 39 | 8.52 | 15.14 | 194.38 | 209.52 |
吉林 | 25 | 8.33 | 9.96 | 15.95 | 25.91 |
遼寧 | 89 | 8.28 | 15.54 | 18.82 | 34.36 |
河北 | 26 | 6.39 | 17.56 | 30.58 | 48.14 |
重慶 | 8 | 2.58 | 3.94 | 3.86 | 7.8 |
浙江 | 46 | 2.38 | 41.43 | 76.18 | 117.61 |
新疆 | 47 | 1.44 | 4.37 | 84.43 | 88.8 |
山東 | 29 | 1.25 | 7.07 | 11.89 | 18.96 |
山西 | 4 | 1.02 | 1.46 | 3.49 | 4.95 |
貴州 | 58 | 0.92 | 5.98 | 40.65 | 46.63 |
安徽 | 31 | 0.55 | 4.34 | 37.93 | 42.27 |
海南 | 4 | 0.39 | 0.55 | 1.41 | 1.96 |
湖北 | 23 | 0.12 | 0.67 | 32.12 | 32.79 |
北京 | 5 | 3.07 | 3.07 | ||
黑龍江 | 25 | 5.45 | 44.62 | 50.07 | |
西藏 | 23 | 18.47 | 103.1 | 121.57 |
表:2007年鉛儲量全國分布表(萬噸 金屬量),資料來源:國土資源部 資源特點
中國鉛儲量主要集中在大中礦床中,為規模化生產提供了有力的條件。現有大中型鉛礦床99處,探明的資源總量和儲量分別占全國的66.9%和 84.9%;其中大型鉛礦區14處,探明的資源總量和儲量分別占全國的31.1%和50.3%。云南蘭坪鉛鋅礦(鉛鋅保有儲量1440萬噸,下同)、廣東凡口鉛鋅礦(510萬噸)、甘肅廠壩鉛鋅礦(含李家溝,404萬噸)和內蒙古東升廟鉛鋅礦(454萬噸)是中國4座特大型礦,合計保有儲量在全國總量中占到22%。
在中國有色金屬礦床中,鉛鋅密切共生,單一鉛礦或鋅礦都比較少,而且鋅品位高于鉛,鋅、鉛比值平均為2.5:1.0。鉛鋅礦床物質成分復雜,共伴生組分多,尤以白銀、黃金、銅、鎘、鉍、銦、鍺等綜合利用價值大。其中白銀回收量在全國白銀總產量中占到65-70%。近年來國內白銀產量的增長與鉛鋅產量的增長密不可分。
國內鉛鋅礦貧礦多、富礦少,結構構造和礦物組成復雜的多、簡單的少。根據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對116個中型以上鉛鋅礦床的統計,中國鉛鋅礦床的平均品位鉛為1.99%,鋅為4.49%。其中鉛+鋅平均品位小于9.5%的礦床占71.6%,鉛+鋅平均品位在7.5-15%之間的礦床占 24.1%,鉛+鋅平均品位大于15%的礦床僅占4.3%。根據多年經驗,鉛鋅品位小于7.5%的礦床,開采的經濟效益不甚理想,生產成本高,只有微利甚至虧損,由此造成國內不少中小型鉛鋅礦開采過程中吃富棄貧,采大棄小,采易棄難現象普遍存在,資源浪費嚴重。
(以上內容由安泰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