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貝哲民:明年證券市場仍是回歸的年份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3日 18:20  新浪財經
貝哲民:明年證券市場仍是回歸的年份
蘇格蘭皇家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貝哲民Ben Simpfendorfer致辭。(圖片來源:新浪財經 俊平攝)

  新浪財經訊 由中國期貨業協會、深圳證券交易所、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09年第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于2009年12月3日,在深圳五洲賓館召開。新浪財經對本次大會進行圖文直播。圖為蘇格蘭皇家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貝哲民Ben Simpfendorfer。

  Ben  Simpfendorfer:非常高興來到這里跟大家分享我們對全球經濟的看法。今天我的話題比較復雜,所以會用英語來講。我們的觀點是認為這是一個熊市,我們對于全球經濟展望是認為這是一個熊市,美國在過去兩個星期時間里面,我跟很多客戶經理進行了溝通,他們都不太確定一年以后經濟的趨勢怎么樣,有很多人認為是牛市,有的人認為是熊市,今天我給大家做一個解釋和分析。

  關于目前的情況有三點,第一,它非常的不正常。我自己是持熊市觀點。第一,制造業的復蘇是一個V型復蘇,大家看這個很粗的圖,制造業收縮是非常嚴重,但是它的反彈也是非常強勁。這個相對于過去40年是不常見的。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主要是因為需求的收縮比較突然,而制造商他們停止、減少生產,庫存水平降到非常低。這樣的情況使制造業出現V型復蘇。這是第一點。大家也可以看到這種復蘇不光在美國,在德國也是一樣。德國是世界上另一個制造大國,所以制造復蘇無論在哪一個國家都是一致的。

  第二,制造業強勁程度相對于服務業來說也是不常見的。這張圖顯示的是,橫軸線上表明制造業強于服務業,橫軸線下制造業弱于服務業。服務業出現這種疲軟的情況是比較罕見的。我想說的是僅僅是制造業復蘇,服務業還沒有復蘇。最近調查研究顯示,服務業復蘇非常疲軟,這是令人擔憂的。

  第三點,歐洲復蘇速度比美國要快一些,這一點也是不同尋常的。這里顯示的是經合組織一些主要的指標,歐洲、日本、美國的情況。紅色是歐洲,歐洲復蘇比美國要快一些,因為歐洲制造比例比美國大一些。所以我要說制造業復蘇強勁強于我們的預期,是由于去年庫存水平的問題。由于歐洲是一個很強的制造經濟,所以歐洲復蘇比美國要強勁。第三,服務業依然比較疲軟。我們要提醒這個復蘇不是一個可持續的復蘇,它主要是由于庫存積累所驅動。

  我們需要看到的是全面國內需求的復蘇、內需的復蘇。主要經濟國內需求衡量指標就是看進口,這張圖表顯示進口的需求,而進口相比一年前仍然在下降,仍然比較疲軟。這是除了中國以外,所有國家的情況。這一點,一點情況也不奇怪,中國復蘇是比較好的,中國是橙色這條線,復蘇的非常快,相對的發達工業國家復蘇慢一些。這些發達工業國家還沒有出來真正的復蘇。我這里講的是私人需求。這里持熊市觀點的人和持牛市觀點的人有不同看法,持牛市觀點的人認為我們已經看到一些跡象,體現在就業數字,現在失業率已經在下降了。我們也看到這種就業復蘇情況逐漸穩定下來,明年有望能夠上升,他們也認為就業之所以如此的疲軟,是因為美國的生產力的上升,他們沒有雇傭更多的人,只是要求現有工人提高他們的生產力、工作時間和工資保持不變,而持牛市觀點的人認為這個做法是沒有辦法持續的。某個時候公司必須得要雇傭更多的人。他們開始雇傭的時候,工作和收入增加都會帶來國內需求的增加。最終就會出現進口的增加。而持熊市觀點的人認為這不可能,原因是因為這不是一個增長的問題,這是一個資產負債表的問題。即使增長接下來回升,但是資產負債表沒有發生變化。最重要的是右上角顯示家庭債務占GDP比例仍然是一個歷史高位。而儲蓄率有所上升,除了家庭之外,公司也是一樣。與此同時,政府的儲蓄率反而下降了,下降了很多。進而言之,債務就是從家庭轉移到了政府部門,進而言之,資產負債表仍然是比較疲軟。

  我們擔心的是如果說明年還沒有出現強勁復蘇,我覺得明年不會出現強勁的復蘇,因為制造業V型反轉只是庫存驅動,而不是真實需求驅動。在發達工業國家的政府,尤其是美國、英國要不斷支持國內經濟發展。而投資者終究會失去對政府的信心,無論是美國還是英國。如果歐元升值的話,將會破壞經濟的復蘇。

  我們對利率的預期又怎么樣呢?聯邦儲備基金率到2010年仍然保持不變,因為我們認聯邦儲備用的是產能差異模型,用產能差異決定利益政策。其中一個衡量方法就是看一下實際產能利用率,橙線所顯示的是工廠實際產能和潛在產能,顯示實際產能利用率還很低,所有有一個產能缺口,以前這個黑色顯示的是隨著產能缺口下降,通貨膨脹也會減緩,基于這樣的推理,實際增長仍然遠遠低于潛在的增長,所以通貨膨脹的壓力仍然不大,所以沒有必要收緊政策,沒有必要提高利率。但是問題在于看一下金融市場,債券和證券市場并不同意這種看法或者觀點。典型情況下,證券市場上升,收益下降。而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發現證券資產上升,而債券收益在下降。目前這種情況是非常不常見的。證券市場的定價是因為對明年強勁市場的預期。2010年股票PE率相當于2008年股票PE,所以現在證券市場反彈非常強勁,我不同意這種現象,而債券市場也不認同這種現象。債券市場認為隨著增長,但是產能缺口仍然很大,通貨膨脹壓力仍然比較小,因為實際產能和潛在產能仍然有很大缺口,所以聯邦儲備不會提高利率。這兩種觀點之中一定有一種錯誤,我是持熊市觀點,我認為債券市場是對的,證券市場是不對的,證券市場的增長已經耗盡了下半年增長的動力。如果政府繼續支持經濟的發展,我們認為明年仍然是屬于證券市場回歸的一個年份。

  我們再看一下美元的走勢,現在美元對歐元匯率比較偏低,這個是我們創造的一個VOR模式,左邊橙線顯示的是美元的平均值以及黑線所顯示模型的走勢,這里顯示的是德國和美國政府的國債,這個國債表也顯示美元、歐元匯率應該是1.35比例,美元相對歐元來說偏弱。對于美元問題,是收益太低了。低到怎么說呢?人們開始利用美元進行投資。有史以來第一次美元的收益相對于其他貨幣收益來說,處于偏低水平,所以很多的一些投資和資產都是用美元來進行,尤其是在中國,在亞洲這個地方。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以前日元是投資的貨幣,但是現在我們看到了日元或者日本政府他們開始把日元收回,而不再向外借債,這就是黑線顯示的內容,黑線上升的時候,日元外流。黑線下降的時候,日元回流本國。這里看到黑線下降,日元回流,而日元比例下降到100甚至90以下的水平。美元第二個問題就是我們看到一些多元化現象,對我們來說,我們擔心明年如果全球經濟或者美國經濟走軟,美國政府必須要給予更多的經濟支持,發行更多的債券、國債,到時候投資者就會非常擔心,投資者就會開始賣國債,開始實現投資的多元化。所以由于這個原因,美國必須要了解中國的想法,中國的國債是什么立場。所以我們看到一些投資者的多元化。對于美元也有一些優勢,我們認為到年底,歐元會達到1.35這個水平。首先美國目前的赤字在美元區、歐元區的強弱是不一樣,所以呢,實際上關于美元經常項目逆差我們有點過于擔心了。接下來的投影我們看到的是2013年美國的國債跟經常項目國債的關系,其實沒有我們想象的差,這個跟美元的情況是一樣的。2013年經常項目赤字大概負的2%水平,跟美元區經常項目赤字占GDP比例是一樣的。但是美元確實有一些問題,但是跟歐元相比,并沒有那么悲觀。第二點,我們確實看到一些多元化的情況。美元以外,還有日元等等。但是多元化發生速度非常慢的。所以這是一個中期的發展趨勢,而不是一個短期發展趨勢。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認為明年歐元、美元比例將會超過1.35,尤其是當市場開始認為聯邦儲備會提高利率的時候,當美元的吸引力越來越小,會有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拋棄美元,采用別的貨幣。

  最后關于亞洲的情況。亞洲現在跟97年相比要強很多,大家可以從左邊這張表看得出來。顯示的是亞洲的短期國債占GDP的水平。97年的數字和現在的數字大家可以看出來,在很多國家這些數字現在都表現的非常好。而公司債務占GDP比例也是一樣。這里顯示是1997年和現在的情況。所以這就是為什么我們亞洲的表現非常強勁。這張投影很復雜,基本上的意思就是說亞洲的貨幣現在跟十年相比,是相對便宜、相對弱的。雖然在這十年期間,亞洲產能有所提升,生產效率有生提升,通常來說,產能有所提升貨幣將會升值,但是這種情況在亞洲沒有發生。我們認為由于亞洲資產負債比較強勁,由于亞洲的貨幣疲軟,我們認為亞洲的貨幣將會升值。尤其是中期升值是肯定的。

  最后我擔心的一個問題,亞洲地區太依賴于出口,這兩張表顯示出口、投資和消費之間的比例,出口下降的時候,投資和消費也下降了,這是由于這個原因。歷史上以前亞洲占了2/3或者從經濟當中復蘇,亞洲做出了2/3的貢獻,而其他市場,尤其是拉美市場只占1/2。在亞洲出口占的比例要大很多,所以關于亞洲地區我們仍然持牛市觀點,但是我們認為亞洲需要一些結構性調整,需要提高內需,如果說今后幾年全球經濟仍然處于疲軟的話,亞洲經濟需要尋找新的源頭,謝謝大家!


    新浪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登錄名: 密碼: 快速注冊新用戶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電話:95105670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