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馬重:SPAN與衍生品交易風險管理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3日 17:07 新浪財經
2007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于2007年12月3日、4日在中國深圳舉辦。新浪財經作為獨家網絡合作伙伴,對會議進行全程直播。以下為北京風軟技術有限公司總裁馬重現場致辭。 馬重:女士們、先生們,今天很高興能在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在風險管理方面的經驗和體會。跟剛才的李先生一樣,我也是從芝加哥大來的,在芝加哥待了20年,今年剛剛回國。我本人從1990年開始從事衍生品的監控系統研發,這個系統曾經有很多金融機構使用,我們的系統曾經提供給墨西哥期貨交易所以及一些銀行等單位使用。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SPAN與衍生品交易與風險管理。首先我要說明一下,SPAN是屬于CME集團的,這個題目應該是他們來講,因為我們公司做風險管理系統跟SPAN有聯系,所以我在這里談一下。 我先簡單說一下,風險管理包括很多內容,保證金和保證金控制、保證金設置、保證金計算僅僅是風險管理的一環,而且是很重要的一環,因為衍生品交易要通過保證金的事情而實現的,這個大家都很清楚。保證金計算采用不同的模式,剛才李先生也談了一下。 在座的對期貨行業如果比較熟悉,多數知道SPAN、TIMS,還有STANS,STANS大家可能不太熟悉。SPAN是國內比較新的,交易所做一些研究。這幾種方式是占主流,其他方式還有像國營產業用的百分數或用Delta模型等等,當然這些不占主流。從保證金上來講還有交叉保證金,交叉保證金不獨立的保證金模式,它是組合保證金和交易所之間互相抵消的一種手段。 我們可以看一看這個表(見圖),目前世界上各個交易所采用的保證金模式,SPAN大概57家,STANS有6家,TIMS有16家,其他的大概有10多家,我首先聲明一下,這個數字不是特別準確。什么原因呢?因為交易所是不斷變化的,這個數字是去年年終時統計的,這個數字我跟CME核實過,跟STANS和TIMS的用戶也核實過,這些數據都是準確的,這兩年全球衍生品交易行業合并的很多,這個交易所收購那個交易所,這樣合并是算一個交易所還是兩個交易所?這很難確定。有的交易所合并后還保留著兩個獨立的清算結果,還保留兩套不同的系統,所以還可能算兩個,但對外是一個。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到(見圖),在目前全球交易所中,應該說STANS從保證金來說還是占主流。我想提一下我個人的看法,有些人覺得我這個方法比較好,那個人覺得他的方法比較好,這些都很自然,但大家可以想想,為什么那么多的交易所使用SPAN,我想有一定的道理。大家可以比較一下,SPAN的好處在哪兒呢?它實用性比較強,因為SPAN每天發布參數文件,就是收市兩小時之內發布參數文件,有些交易所現在做的比較多,就是在場中發布參數文件,通過參數文件不管你是不是他的成員,他可以通過參數文件把保證金計算出來。而且SPAN是1988年從商品期貨做起來的,它以后做了很多改進,我不講很細的東西,SPAN包括很基本的風險體制,包括月份之間的附加保證金,就是說你同時交易了不同的東西,它有相關性的東西,有時候要減少你的保證金的要求。另外當你看空期權的時候你的風險可能無限大,都把這些因素考慮在里面了。 SPAN體系分兩個規律,不同的部分非常容易理解,國內有些人了解的比較多,有些人了解的不是太多,我的感覺SPAN是非常清晰的,它的組成部分是顯而易見的。作為一個風險的構成,一個用戶可以很容易、很明了地看到風險體現在什么地方,這是SPAN的好處。 它還有利于國際上的交流,世界上有一半多的期貨交易所采用SPAN,這有什么好處呢?就是說如果你的標準很好,但只有很少的機構用,就造成一個問題,你要把你的產品推向全球的時候就受到限制,因為人家為了交易你的產品,它就必須研發一套能夠計算你產品保證金的系統。如果這套系統標準被大家所采用,那么你只要按照這套標準研發出你的風險管理系統或保證金系統,你就可以為他提供計算了,這就有利于你的產品走向世界,跟國際上交流,這是它的一個優點之一。 數據自動化處理。由于SPAN每天公布參數文件,所以在使用上非常方便,大家有機會可以到我們公司的網站看看,我們公司做了一個自動數據處理,我們把程序編好了,每天半夜就到CME的網站上去,把全球用這種算法的交易所的參數文件下載下來,下載下來以后解碼,解碼以后公布,整個參數全是自動的,不需要人處理,這非常方便。我們國內采取的方法,上海期貨交易所、像大連、鄭州現在采用什么方法呢?就是我在網上公布10%、12%、14%,明天發通知道或者通知各個所,如果不看通知不知道數字發生變化,沒法更新數據。而在SPAN里每天的下載是自動的,這些數據每天更新非常方便,不用等通知,每天收市兩小時之后就會拿出參數文件,當然有些交易所做的比較全面也會通知你,自動化處理非常方便。 還有一個很強的地方是成本相對低。國內有的交易所不是引進SPAN或別的方法,曾經提過成本的問題,我跟一些人談過這些問題,有些人覺得引進國外風險管理模式好是好但成本特別高,后來我了解下來很大程度上大家有誤解,其實成本不是那么高。SPAN還有一個什么好處呢?它是交易客戶層次計算,看別的模式時大家會看到,有些模式也很好,但只適合部分市場成員。 TIMS有些很清楚,TIMS是在1986年提出的,這套方法也不錯,它特別適合股票市場的風險和保證金計算,股票產品有些離散性,就是利率離散性分布的特點,針對這個特點提出來的。現在已經把TIMS取代了,現在保證金計算已經不采用它了,OCC采用STANS這個方法。STANS方法跟剛才李先生介紹的計算是相關的,STANS這個方法更新了,TIMS在美國還有用,但在OCC中不對成員使用了,這是交易商對客戶中還使用。現在國內也不可能引進TIMS,我跟OCC的人談過,他們自己的人都不采用了,因為有一些缺陷大家自己已經放棄它了。 STANS目前只適用于結算成員,它的結算量非常大,據我所知計算量非常大。關于VaR這個模式我不多提了,這個方法在銀行界普遍使用,我感覺它是按照總資產風險分布來考慮的,銀監會的銀行系統用的比較多,在期貨里我感覺比較少。STANS這個方法跟VaR里面的理念很接近,但并不是完全一致。 保證金與風險管理。大家知道保證金是風險管理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要牽涉到很多部門。但保證金控制僅僅是風險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風險管理涉及的面更廣,但保證金確實非常重要,由于衍生品交易是由保證金的形式實現的,所以怎么做到計算更準確、更有效,確實是非常重要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保證金系統并不是一個風險管理系統,我回國之前花了很多時間研究國內一些人寫的文章,我覺得有一個概念就是保證金系統和風險管理系統經常混在一塊,其實這兩個有相關但卻是不相同的兩個范疇。從風險管理來講牽涉的面更多,現在我們開發的風險管理系統除了保證金管理還有圖形分析,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內風險的走向、相互之間的關系等,這不是保證金參數能算出來的。 國內風險管理的現狀。大家都知道風險管理是中國衍生品市場最薄弱的環境之一,跟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突出問題在哪兒呢?我的感覺,因為行業分割,大家知道有銀行界、有期貨界、國資委、保險界等等,多頭監管所以漏洞很多。我個人來講,我希望下次開風險管理研討大會時銀行界的人也來參加,銀監會有自己的一套系統在那兒,國資委的系統就比較薄弱,會出現一些漏洞。 另外一個薄弱環節在哪兒呢?理論研究與實際脫節,你在網上查查風險管理的文章,絕大多數文章都是銀行界寫的,什么交行、招行、光大銀行,也是比較有實力吧。這么多人搞研究,很不幸的是在衍生品交易風險管理上,目前這些風險管理都不成熟。我去年跟銀監會的張光平談過,他說去年年底時銀監會系統進口了20套風險管理系統,都是從國外買的,說明什么問題呢?就是國內一套都沒有。銀監會說希望中國有企業開發出面向全球交易的風險管理系統。 還有一個問題,我的感覺國內比較習慣通過行政手段而不是技術更新來解決市場風險問題,大家看到現在證監會和銀監會發布很多通知,規定這個又規定那個,這些都是有必要的,但我覺得在一個成熟市場中更多通過技術手段來解決。 從全國范圍講,由于在衍生品交易造成的失誤一再發生,盡管在期貨行業本身并不是特別突出,因為這兩年抓的比較緊,但中海油事故還是不斷發生的。從全國來講風控存在一些薄弱環節。 目前,在風控和保證金領域中,中國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尤其是隨著期權交易的上馬,證交所、大連所、上交所都提出期權,期權要上馬、產品要增加、股指期貨上馬以后可能出別的產品。這就對保證金和風險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按照國內10%、12%公告發布的集中保證金管理方法肯定落后了,更新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現在還有一條,現在證監會的人也談了,現在國內已經開放外盤交易,通過香港公司開放外盤交易。這些公司現在面臨什么問題呢?就是用國內這套方法計算比較簡單,我當時在國外做的時候,當時如果沒有期權保證金這塊相對簡單了,不用這個算也差不多,但一有期權就復雜了,因為期權是非限型的,再加上數字一多,沒辦法那么簡單出來。現在市場相對還是封閉市場運行下,你保證低水平的運行是可以的,但中國市場早晚要跟國際市場接軌,外盤交易也逐步放開,你要做外盤必須按照國外標準進行風險計算,不能拿著國內的標準計算,現在六家通過香港交易國外產品的公司就馬上面臨這個問題,怎么從動態上掌握風險變化。現在你靠的是什么呢?靠合資方、別的方提供給你的數字,但你自己沒有總的控制。更新換代是不可避免的。 為什么那么多交易所采用SPAN呢?當然有一些道理,先進性是不用質疑的。國內幾個交易所都對SPAN做了研究,而且在考慮到底是引進SPAN還是引進TIMS或自己開發,都做了一些工作,有些交易所成立了科研組去研發,甚至上海期貨交易所在2004年還跟當時的CME簽了試用,至今還沒有成立。我感覺里面有成本的關系,也有本土化,現在中國還是雙向收取保證金,SPAN是組合投資,有凈頭寸,另外還有語言的原因。現在中國還沒有采用,不管采用什么方式,組合保證金的方向我感覺國內一定要走的,而且早比晚好。 SPAN到底能不能引到中國來?這個有很多因素決定,有監管部門的工作、有交易所的工作,我感覺交易所和監管部門的工作占比較主要的地位。另外期貨公司對這個研究比較次要,如果交易所采用可能逼著你用,如果國內交易所不用你也不需要SPAN方法,除了你做外盤的交易。 最后把我們公司簡單介紹一下,我們公司是在中關村注冊的公司,我本人剛剛從芝加哥回來,現在正在開發自己的產品,基于一套在國外用了很多年的成熟技術,我們想做成本土化。我們公司還做了一個新的網站www.rmmsoft.com.cn,希望中國衍生品市場在風險管理這塊不僅做市場還要做教育,因為中國風控是衍生品市場上的薄弱環節,要做的事情很多,只有參與者的意識、風險理念提高到一個更高的程度,更好的風險管理才可能在中國得以實現,所以我們公司長期來看,希望和大家一起努力,為提高中國風險管理水平努力!謝謝大家!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