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誰推高了國際油價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0日 10:40 《理財周刊》
文本刊記者 江南 2005年3月,高盛預言原油價格將達到每桶105美元,沒有人相信這一“豪言壯語”;2008年2月,紐約原油期貨收盤價首度突破每桶100美元關口,還有很多機構認為這是原油“見頂回落”的開始;然而,當2008年5月22日,國際原油價格突破每桶135美元,市場居然一面倒地悲嘆:“油價上200美元只是時間問題”。 從2002年至今,國際石油價格已經飆升了近400%的。問題是,究竟是誰導演了這一切? 美元貶值推動油價 嫌疑最大的當然是國際原油的最主要供應商――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 然而,OPEC卻不愿意“背這個黑鍋”。2008年6月1日,OPEC輪值主席、阿爾及利亞能源和礦業部長沙基卜•哈利勒表示,美元貶值、市場投機和次貸危機是導致油價暴漲的主要原因。他再次強調,OPEC不會在9月的部長級會議之前考慮增產,因為,OPEC的產量只占全球總產量的四成,而且目前的油價不是供需基本面決定的,不能將高油價歸咎于OPEC。 OPEC的這一辯解并非沒有道理。眾所周知,OPEC賣出的原油以美元計價,但從2002年以來,美元對歐元貶值了35%。關鍵問題在于,假如OPEC成員國把石油換成美元再從美國采購進口貨回家,則損失還不算大,偏偏那些海灣富豪從歐洲進口的物資遠比美國多。在2006財年,OPEC國家從美國進口400億美元,同期,從歐盟進口960億歐元,比照當時匯率,相當于1250億美元。以購買力計算135美元一桶的石油其實不到2002年的90美元。 此外,過去一年的時間里,在次貸危機影響下,美聯儲不斷下調利率,以增加市場的流動性,導致美元進一步走低,OPEC甚至進一步收縮產量以維持高油價,最終大大推升了原油價格。在2007年12月、今年2月和3月的成員國會議上,OPEC各國都拒絕了來自美國的增產請求,決定維持產能不變。其中,阿爾及利亞、伊朗和委內瑞拉等國甚至表示要削減供應。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如果美國依然采取美元貶值戰略,將威脅其“石油美元”地位。事實上,OPEC國家正在考慮使用歐元,而俄羅斯則在考慮使用盧布,作為石油交易的結算貨幣,以終結“石油美元”的地位。 需求增長也是推動因素 除了供應面的吃緊,近幾年來的石油需求大增顯然也是導致油價飛升的主要動力。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新興國家2008年的GDP增長率,雖然不會超過2007年的7.9%,但仍然會保持在6.7%以上。尤其是中國,今年和明年的經濟增長率,將分別達到9.3%和9.5%。石油需求的增長隨之而來。 國際能源署(IEA)4月21日公布的數據是,中國、印度、俄羅斯和中東的石油消費量,已經達到每日2067萬桶,超過了美國的2038萬桶。美國在全球石油消費總量的比重,從7年前的26%下降到24%。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