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大商所黑龍江秋季產區考察西線報告之四
沈一杰、吳光靜、鄭丹楓、譚亞敏、錢德明
2015年9月24日,由大連商品交易所[微博]商所舉辦的2015年黑龍江秋季大豆玉米考察活動進入了第四天的行程,我們西線考察隊伍從黑河出發,途徑黑河、嫩江、訥河,對沿途大豆玉米的生長情況做抽樣調查,并向收糧點、儲備庫了解今年該地區的種植情況、銷售計劃、儲備計劃以及產業鏈各環節人士對今年價格的預期等情況。
實地抽樣,積溫不足大豆減產
本次實地抽樣地點為嫩江縣科洛鎮。嫩江縣隸屬于黑龍江省黑河市,位于黑龍江省西北邊陲,地跨東經124°44′30″~126°49′30″,北緯48°42′35″~51°00′05″,屬于第五積溫帶,有中國大豆之鄉美譽。以下是我們大豆調查取樣的數據:
時間 | 壟距(cm) | 株數(每壟3M) | 株高(cm) | 每株結莢數 | 積溫帶 | 節數 | 每株豆粒數 |
2015.9.24 | 66 | 54 | 61 | 23 | 5 | 11 | 69 |
2014年同期同一地點我們調研的數據為:
時間 | 壟距(cm) | 株數(每壟3M) | 株高(cm) | 每株結莢數 | 積溫帶 | 節數 | 每株豆粒數 |
2014.9.27 | 65 | 56 | 85 | 27 | 5 | 9 | 71 |
65 | 53 | 105 | 34 | 5 | 10 | 80 |
盡管該地積溫不適合種植玉米,但在近幾年政府臨儲政策的扶持下,我們仍見到了一些玉米田,品種以德美亞系為主。但該地區玉米種植占比并不大,因此數據對全省玉米產量代表性并不強。以下是我們玉米調查取樣的數據:
品種 | 壟距cm | 株數(每壟5M) | 穗數(每壟5M) | 株高cm | 穗棒長度cm | 穗棒直徑cm | 每列粒數 | 穗棒列數 | 總粒數 | 土壤及其他 |
115 | 49 | 48 | 280 | 20 | 4.6 | 33 | 16 | 528 | 3-4 |
2014年同期同一地點我們調查取樣的數據為:
品種 | 壟距cm | 株數(每壟5M) | 穗數(每壟5M) | 株高cm | 穗棒長度cm | 穗棒直徑cm | 每列粒數 | 穗棒列數 | 總粒數 | 土壤及其他 |
120 | 21 | 18 | 280 | 17 | 4.4 | 31 | 14 | 434 | 3-4 | |
120 | 24 | 23 | 290 | 20 | 4.5 | 38 | 14 | 532 | 3-4 | |
120 | 21 | 19 | 290 | 17 | 5 | 36 | 14 | 504 | 3-4 |
走訪中間商,謹慎收糧不敢囤貨
我們走訪了愛輝區西崗子村的一家主營玉米的收糧點,去年加工玉米2700余噸。該地區去年一共五家收糧點,因玉米大豐收,又有政策支持,收糧點利潤豐厚,今年擴張至11家。該地區地處第五積溫帶,并不適合種植玉米,因此種植的玉米主要是早熟品種德美亞。
據介紹,該地區玉米較去年預計減產約四分之一,產量回歸正常水平(因去年大豐產),但目前該商戶并不看好玉米價格,主要原因是對臨儲政策表示擔憂。去年收儲霉變率放寬至5個點,且敞開收購農民余量,全國臨儲收購量8000多萬噸,而今年收儲的質量要求提高,霉變率會控制在2%之內,因此今年臨儲量將會明顯下降。
目前收糧價格是30個水的潮糧0.65元/斤左右,去年為0.75元/斤,烘干成本為0.03元/斤。按商戶的說法,當地地租5500-6000元/公頃,農民潮糧需要賣到0.7元/斤,同時每公頃達到2萬斤的產量才能保本。實際上今年2萬斤的產量已經很難達到,現階段價格又低,農民出售的意愿不強,但屯糧的能力比較有限,春節過后,為回籠資金以及避免霉變,農戶也只能出售。
走訪儲備庫,大豆收儲價格料下跌
某中儲糧直屬庫,儲備大豆、小麥,目前儲備大豆10萬余噸,儲備時間不能超過兩年,實行兩年輪儲的制度。收購的質量標準為中等品,三等以上,收購的主要途徑來自中間商,輪出的大豆主要賣給貿易商,加工后流向南方。輪儲賣出的大豆4個月內必須補回。
該直屬庫某負責人認為今年新豆開稱價2元/斤左右,今年最低價可能到1.85元/斤。農民和圈內人士認為漲的可能性不大,農民種得積極性小,大豆產量一年比一年少,去年嫩江地區產量70-80萬噸,今年面積略增,但單產下降更多,產量估計50-60萬噸,減產主要受積溫不足和干旱影響。國產豆價格易跌難漲的原因是進口豆沖擊大,國家對進口豆的管控力度不大。在玉米方面,嫩江當地,齊齊哈爾以北都種德美亞玉米。德美亞品種做飼料不好消化,主要用途為交國儲。玉米拍賣成交量非常低,但臨儲是敞開收的。嫩江地區玉米2%的霉變率不到30%,剩下的都是2-5%的霉變,因此如果中央不放寬標準,玉米就收不起來。歷史上嫩江地區主要種植品種為大豆和小麥,12年國家推出臨儲政策保護玉米種植業后,嫩江地區開始大量種植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