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由大連商品交易所[微博]和馬來西亞衍生產品交易所聯合舉辦的“第九屆國際油脂油料大會”于2014年11月6日在廣州舉行。大會以“新形勢、新策略、新發展”為主題。新浪財經作為獨家門戶網絡合作伙伴全程圖文直播本次大會。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程國強[微博]表示我們有兩個建議:第一,率先推進豆粕、棉花、食糖等與國際市場聯動密切品種的國際化,允許國際機構投資者進入國內市場,增加流動性,進一步增強市場影響力。例如豆粕,從投資者結構看,其產業客戶高度國際化,ABCD等國際大型谷物商均深度參與其交易。我們完全可以一種試驗來體現,希望證監部門大膽闖一闖,為以后積累經驗;第二,創新監管方式,激活黃大豆2號和約。
以下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程國強講演實錄
程國強:尊敬的各位領導,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謝強民主任對我隆重的介紹,我們在今年年初有一些溝通,當時我們在兩年之前有一個想法,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特別是糧食食品供需結構的變化,我們對國家的糧食安全戰略、國際貿易戰略作出重大的調整。在這樣一個調整的過程中,怎么樣來管理住這樣一個風險?特別是在全球結構的變化當中,中國的地位在亞洲越來越重的話,我們怎么樣抓住一種機會來參與全球結構的調整,包括我們這樣一種交易機制,以及市場結構的變化,我們當時在研究大宗商品的課題,后來說能不能跟大家交流一下。我本人并不是研究期貨交易問題的,我們對這個問題高度地關注,我本人從來沒有做過期貨交易,我是從政策需求角度跟大家分享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主要跟大家匯報四個情況:一是為什么要談這個問題,我剛才提了一個背景,是我們研究的背景,從中國糧食供需的形勢,從中國經濟戰略角度我們有一些基本的考慮,以及我們研究問題的思考路線;二是全球糧食定價機制的簡單回顧,為什么北美能夠成為全球的農產品定價中心,我們有個簡單地文獻梳理;三是中國如果要形成貿易中心我們面臨哪些問題和挑戰?四是展望,我們對未來的構想。
問題的提出。建立全球交易中心或者全球的定價中心國內有很多討論,尤其是從新世紀初開始,我記得2000年大豆進口突破1000萬噸,國內對這個問題給予了高度的關注。2004年、2008年大豆價格的波動導致國內壓榨行業有了兩輪洗牌,很多人就開始關注這個問題。基本上有一個論調持續了十幾年,說中國現在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為什么還是以人家的價格為基準?為什么我們沒有辦法來掌握大豆的定價權?或者中國為什么始終沒有定價的話語權?因此,我們在交易中損失慘重,2004年、2008年以及到最近幾年的產業重組都歸結到這個問題,而產業發展關系到定價問題、交易中心的問題。
但是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另外一個基點,從2013年開始國家對糧食安全戰略進行了升級,去年年底中央提出了新的糧食安全戰略提出立足國內、適度進口。本身糧食安全我個人對它的解讀有幾個方面,對國家糧食是保障機制的方面。還明確了我們保障的路徑,特別是糧食按照戰略中第一次把適度進口作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內涵之一,這是對以往政策的理念方針重大的突破,強調了要積極利用國際農產品市場和農業資源,有效調劑和補充國內糧食供給。我個人理解,如果要實現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也就是說如果要把握好立足國內、適度進口要使用包容性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怎么立足國內呢?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要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這給我們的市場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特別是目標價格補貼的改革。市場一旦自由化以后,風險怎么管控呢?這對我們期貨在內的各種管理工具提供了新的挑戰。
我們重點關注的是適度進口,怎么確保新的糧食安全框架下“適度進口”,適度就是要規避一些風險。另外一方面也不應該對全球產生影響,我們在前兩輪研究提出實施“五位一體”的全球農業戰略,實現持續、穩定、安全的農產品供應網絡。這“五位一體”是我們保障新興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在這個“五位一體”戰略中,除了我們說的走出去,以及幫助其他國家提高生產能力,確保他們的供給,解決了他們的糧食安全相當于解決了中國的糧食安全。我們提出一個重要的戰略,要形成全球商品交易中心,這就是我們今天討論的出發點,之所以要形成全球的交易中心,那就是為了我們在新的國家糧食安全背景下,確保國家安全利益的重要考量。
我們覺得現在研究和謀劃,或者形成全球大宗商品農產品交易中心,因為我們中國是最大的進口國,根據世貿組織[微博]的統計,2001年開始中國現在是他們統計表上世界農產品進口的第一名,我們是最大的進口國。我們作為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需要有效應對國際市場波動、管理國際風險,是我們戰略里面的有機組成部分。還有建立農產品基礎網絡。
國際經驗的考慮,我們知道的全球定價中心,他們基本上是建立全球的商品平臺,包括各種現貨、期貨中心,資本市場的運作來提升競爭力,特別是證券交易所等在中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世界著名的交易所一直是中國學習的模板,在全球形成了定價機制,通過交易平臺的虛擬工具發揮了市場的競爭性作用,他們既掌握了本國已經掌握了資源優勢,最終能夠提升他們的商業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保證了他們的安全。對國家實施糧食安全戰略是有新的啟示,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研究這個課題的目的所在。
現在全球糧食定價機制是怎樣的格局呢?從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出發,糧食價格的形成大概是兩種方式,一種是市場形成機制,經濟學的原理一般是供需決定價格,也是市場形成的,但是在很多國家除了市場無形的手之外有很多政府的干預,在定價的時候形成政府的干預機制。比如我們從2005年實施的對水稻、小麥的定價機制,這么多年水稻、小麥的定價不是供需決定的,包括前幾年泰國的保護價等,它對整個價格的形成機制做了政策性的安排。我們現在討論的不是政策干預機制,這需要回歸給市場。
從市場形成機制角度來看,大家所期待的,或者說我們要形成全球定價中心,基本上是通過期貨市場,也就是從政策干預,或者從壟斷的對立面出發,這是解決雙方信息不對稱最好的工具,既是定價形成的中心,也是避險的中心。
我們所期待的全球定價中心也就是價格形成中心,是全球交易者共同參與形成的一種市場價格。這對我們中國構建或者形成交易中心提出了一個挑戰,現在期貨交易所國際化程度是非常低的,它不是全球交易者共同參與的,我們基本上是國內的參與者,這里面有一個悖論,那就是定價中心在哪呢?是不是說定價中心所在的國家或者交易所的決定,它的話語權是不是由所在地的國家說了算?這是我們在研究中一直比較困惑,一直討論的機制性問題。從100多年接近200多年的農產品交易的機制來看,現在全球已經形成了若干個農產品交易中心,包括我們所說的油脂油料、小麥等。但是我們梳理一下,現在能稱得上全球的定價中心,比如我們討論的油脂油料、大豆,現在我們要看的,或者大家能夠借鑒參考的模板CBOT,另外昨天跟大馬所張總進行了一些交流,棕櫚油已經形成了定價格局,其他的不太成熟,比如菜籽油還看不到定價中心,全球有好幾個地方在做,但是我們沒有公認過這個中心,小麥比較分化,包括稻米等,稻米現在基本上是現貨所決定的。
中國如果要建立全球交易中心,究竟需要怎樣的基礎性的條件?特別是在我們結構調整或者制度創新的轉軌時期,可能借鑒國際的經驗看看人家是怎么形成的,這也是我們要重點關注的因素。現在行業有一些經驗,如果要打造新的格局,有人講農產品是供給來決定的,金屬等產品是看需求,現在很多的定價中心在美國,金屬在倫敦,倫敦那邊是需求所決定的。也給我們也帶來了一些啟發,如果農產品是供給所決定,它就存在一個悖論,南美是大豆、玉米,尤其是大豆最大的產地之一,為什么影響力比不上美國?這就是中國在今后的10年、20年形成的定價中心、交易中心帶來的啟示,這樣一個格局可能會帶來調整,如果南美沒有成為決定性因素那是為什么,這是我們需要研究的。
我們要建立全球影響力的交易中心,我問了一些業內的,我不做這個行業,經常跟業內人員溝通,交易中心建立需要給他一個信心,他有信心來參與,需要透明等,包括相關的金融服務配套的機制性安排,特別是對這種卓越的金融服務體系要求,包括制度性、外匯、貨幣的國際化程度等,可能都決定著我們能不能夠使交易中心成為全球定價中心的基礎性條件。
我們這幾天一直在收集,就我們掌握的交易規模的話,假定用數量來決定,你要是全球最大的交易量規模中心,你是不是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素?包括豆粕、白糖、香蕉、玉米,我們好多都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但是實際上這些品種的交易量規模并沒有決定我們所在的交易所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定價中心或者交易中心的形成與量有關,但是他又不是唯一的。我們看看為什么100多年來全世界的模范怎么成為我們的模板?怎么覺得他是定價中心的楷模,現在有人講他是貿易的產地。如果成為全球的交易中心,這些產品必須是貿易的,如果貿易度不高也是不行的,比如大米可貿易性或者政策性干預比較多,可能難以形成定價中心或者避險中心。還有國際化程度高、市場運營規范、信譽良好、交易活躍、市場流動性大,參與度高、金融服務完備等,如果一條一條來對,我們就知道有很多的差距。
從現在開始到今后的10到20年,可能世界市場都面臨新的趨勢,隨著亞洲市場的崛起,我們估計今后全球市場一體化的特征會越來越明顯,全球農產品的定價中心可能會出現分化,我們認為它可能會呈多樣化的趨勢,待會兒有幾個案例能夠說明這一點。因此,在今后的10到20年或者是更長的時間,全球農產品的定價中心可能會出現北美亞洲的二元結構,由現在的一元結構改為今后的二元結構,我們現在已經有幾個品種顯示出這樣的特征。
最近在跟同行業的人研究,我們的商品跟國外商品的市場關聯度、價格的相關性,這個結果還沒有時間來進行認證,我們發現了一些規律,中國有一些品種跟國外主要商品交易所價格是高度的一致,特別像豆粕、白糖,包括棉花等品種,相關性已經達到80%,有的達到90%以上。根據大商所提供的2003年到2013年10年數據的分析,應該說豆粕走勢相關程度已經達到0.9以上。我們中間也做了一個研究,如果說美國的豆粕或者大豆標的物主要是美豆,我們把相關系數不同季度1、4月份做一次、2、3月份做一次,現在結果不是太理想,我們用的樣本太小,如果把最近10年的樣本拿來做,很可能1、4月份和2、3月份判斷是高度一致的,我們的產品可能更能夠代表全球市場的特征。
我們有一個結論,根據全球的經驗,加上我們現在所面臨新的結構調整形勢,如果說國內主要的農產品完全把它交給市場,取消政策對它的干預,實現市場化。在加上國際化的程度,也就是可貿易的程度越來越高的話,完全可能跟國際市場接軌,對國際市場形成重要的影響,這也意味著我們有形成全球交易的基礎和前提,在前后的10年、20年,我們可能會改變一個格局,過去20-3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農產品可以供給,今后10到2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可能會出現投資導向的影子性的影響因素,結構從一元化向二元化轉向。再加上市場體系,如果我們走向市場成熟,我們完全可以形成全球的交易中心。
我剛才提的豆粕,現在大商所的豆粕,或者今后白糖、棉花等,豆粕可能會反映美國和南美大豆的形勢,可能會比CBOT的大豆更能夠反映全球的價格形式機制,這種定價二元化格局就形成了,現在豆粕對CBOT的價格也有引導作用,在不久將來隨著交易機制、規范完成二元結構是可以形成的。
我剛才非常高興地聽到了大商所正強老總提到的他們對黃豆2號的期待,我們覺得它如果被激活起動,它跟豆粕一樣,豆粕是個替代品,如果它能夠激活大豆的話,更能體現南美市場,我們有期待,也有信心成為全球化市場定價中心多元化的重點試點。
如果要形成全球交易中心我們目前有哪些挑戰?在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的背景下,形成和建立基于風險管理和商業影響力和全球交易中心,中國雖然具有基礎和潛力,但目前仍然許多問題。
市場規模和結構性的問題剛才大商所做了一些介紹,我也做了一些研究,我不展開,因為這個問題大家很清楚,包括我們規模比較小、結構不合理。我們全球的價格形成是全球交易者共同參與形成價格的地方,我們現在沒有全球的參與者,都是國內參與者,應該說規模比較小,結構也不太合理。加上發展的初期有一些結構分化的現象,比如自然人比較多,法人比例還比較低,現在據說幾個交易所都在改革,都在推動機構交易者,在政策上都需要進行一些改革。
現在期貨的發展遠遠不能滿足國內市場對它的需求,有一個指標,現在業內討論比較多,期現的配比程度我們比美國差了10倍,假定10倍趕上來,我們期貨空間有多大?這是不言而喻的,這也是我們對中國形成全球交易中心的信心所在。剛才我聽到正強老總的介紹,服務實體經濟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這么提的原因何在?我們的空間還非常大。還有避險的工具太少,大家可用的策略不多,這也是我們下一步發展的空間。
還有一個重要的缺陷是現在我們國際化水平低,美國期貨市場的會員來自世界各地,期貨交易所注冊會員中,外國會員占25%以上。香港的期貨交易所、海外投資占到25%左右。新加坡國際交易所的會員絕大多數都來自國外,然后再看看我們,你就知道空間有多大。還有市場規則、監管手段方法還需要完善,這個完善就是國際化的過程。包括我們現在存在的投機現象等,我覺得這些問題都是可以改進的,基本性是政策環境和制度安排。我們通過立足國內怎么保護農民的積極性有個策略問題,今后政策改革的方向既要保證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同時還不扭曲市場,我們相信通過對大豆、棉花的試點可以讓我們看到剛才所說的政策趨向,既能夠提高農民的積極性、保護農民的利益,同時還不扭曲市場,在這樣一個政策框架下,對我們國內的市場戰略市場帶來了巨大的作用。我們現在的期貨工具應該是重要的選擇,這幾年大商所做了很多試驗,怎么鼓勵種植大戶來參與套保等。
還有制度安排,限制境外投資者,人民幣國際化,如果都參與錢怎么算,外匯管制問題,還有技術性的措施,比如對某個問題不同的看法,這些都是我們下一步影響市場發展的制度性的因素。
這些問題和挑戰正好是我們形成全球交易中心巨大的潛力,這些如果能夠調整的話,假定我們想象現在跟北美建立市場所有的規則都一樣,中國的潛力有多大?我覺得這是可以期待的。今后如果讓我展望,我認為全球市場會出現一體化的趨勢。對于中國來講,我們如果要形成全球交易中心,就需要從市場結構、監管和政策制度上加強改革創新,我們能夠做到從政策需求角度來看,要發揮優勢、突出重點、風險可控、分步推進。可能的前景,全球市場一體化、定價中心多元化,今后亞洲,有可能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商業影響力的全球交易中心。
展望,近期趨勢,糧食市場化、國際化,對風險管控、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交易中心提出更加緊迫的需求。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將促進全球糧食市場和中國糧食市場將逐漸互聯互通、融為一體。糧食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將逐步減少對市場的扭曲,促進糧食市場化。必須抓緊推進重點品種期貨交易的國際化,實現“全球市場一體化、定價中心多元化”,為今后形成全球交易中心積累經驗。
我們有兩個建議:第一,率先推進豆粕、棉花、食糖等與國際市場聯動密切品種的國際化,允許國際機構投資者進入國內市場,增加流動性,進一步增強市場影響力。例如豆粕,從投資者結構看,其產業客戶高度國際化,ABCD等國際大型谷物商均深度參與其交易。我們完全可以一種試驗來體現,希望證監部門大膽闖一闖,為以后積累經驗;第二,創新監管方式,激活黃大豆2號和約。我們所看到的如果激活起來了,它帶來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前面我們所分析的,它是把美國的大豆、南美的大豆集中起來反映它的商業價值和市場潛力,如果它能夠被激活,可能會成為全球定價中心的標桿性產品,相對來講如果黃大豆2號活躍起來,對國內的加工企業、對國內的企業意義非常深遠,因為它回避了運輸、匯率等各種風險,國內的相關部門要研究這個問題。我覺得它的意義可能比豆粕更為廣泛,可能會突破我們在制度安排、在技術問題上形成新的創新格局,這是我們近期要探討的。目的很簡單,要促進市場的一體化,形成定價中心的多元化。
長期趨勢,從目前增長的態勢來看,現在中國正在從中等收入邁向高收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預期會有幾個比較大的結構性和制度性的變化,在不遠的將來國際機構投資者全面參與、人民幣實現國際化、取消外匯管制、金融服務便捷安全,市場規則、監管方式國際化,我們覺得長期來看目前以及今后10年在實現“全球市場一體化、定價中心多元化”的基礎上,亞洲、特別是中國有可能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商業影響力的交易中心。
以上是我的觀點,不對的地方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