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姚宜兵
自2008/09年度啟動的東北產區玉米臨儲政策至今已經實施6年,前幾年國家臨儲政策在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保護種糧農戶收益方面起到積極作用,但近年來臨儲托市收購政策的邊際效應逐年遞減,并最終在中國玉米市場形成“堰塞湖”,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市場監測部李喜貴日前在“第七屆中國國際玉米產業大會”上做上述表示。
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按照大連港口平倉價格來看,截止當前,2013/14年度國內玉米產量創出2.14億噸新高的市場供給格局下,國家臨儲政策已經使大連港口玉米平倉價格創出2600元/噸的歷史最高,并在國家倉儲系統形成高達億噸的最高庫存。
對此,李喜貴認為,2012/13年度國家臨儲收購3000余萬噸玉米,2013/14年度國家臨儲收購玉米7000余萬噸,托市收購玉米導致國家政策性糧油庫存的大幅增加。當前,國家臨儲收購政策主要構成三個方面的重要影響,一是托市價格高于市場供求關系自發形成的均衡價格,刺激市場主體過度提升玉米生產能力,造成耕地、水資源利用等自然因素達到了極限;二是玉米市場主體價格預期被嚴重扭曲,貿易經營企業空間縮小,造成產區和銷區、東北產區和華北華中產區、原糧和產成品價格呈現倒掛。實質影響體現在企業不存糧、農民不存糧,而政府糧油庫存則創歷史新高。三是國內玉米價格不斷提高的背后是國內外玉米價格差不斷擴大。國內玉米進口壓力激增。
“國家收購3500萬噸以上玉米就已經打破了市場供需平衡點。”李喜貴說道,而目前,國家已經收儲了超過7000萬噸玉米。在此市場格局下,2014年國內玉米受旱面積造成的產量減少已經不足以影響國內玉米供需平衡表。階段內,國內玉米已經呈現供大于求格局。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數據顯示,預計2014年東北產區遼寧和吉林產區分別減產443萬噸和96萬噸,內蒙古產區略減10萬噸,基本維持產量不變,黑龍江產區增產384萬噸,東北產區合計玉米產量減產為165萬噸;華北黃淮地區方面,河南產區減產277萬噸,河北、山西、江蘇和安徽等地區基本維持平衡,整體減產量為277萬噸。
“從產量方面來看,國內玉米今年基本維持平衡,減產幅度不大,但需求方面則有宏觀經濟增長放緩呈現較大幅度的下滑。”李喜貴強調。市場終端需求不足已經開始影響玉米市場價格走勢,尤其在刺激終端需求手段有限的情況下,今年國內玉米銷售和秋糧收購面臨較大的壓力。所以2014/15年度臨儲收購量可能會大幅下滑至不足1000萬噸水平,同時,由于臨儲收購玉米采取順價銷售政策,下一年度的市場結構型行情預計難以出現。
據記者了解,在國內玉米供需失衡的市場格局下,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山東玉米市場已經呈現下滑勢頭。自7月份以來,山東地區玉米價格已經自高點2850元/噸左右跌至2600元/噸一線。
對于后市,李喜貴認為,國家2014年玉米臨儲政策仍將主導國內玉米市場價格走勢,今年部分地區玉米減產難以對市場供需構成實質性影響,預計今年下半年玉米市場要對上半年的市場主體誤判進行糾偏,在臨儲玉米托市政策達到一定規模之后,市場主體入市采購玉米積極性會提升。
(此稿為2014玉米產業大會速記整理,非嘉賓演講原稿。僅供參考。)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