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期貨市場投資者結構以散戶為主的局面或隨著商品指數期貨的推出得以化解。這是記者從昨天召開的第十一屆上海衍生品創新論壇上獲得的最新消息。
記者 阮曉琴 編輯 秦風
在昨天召開的第十一屆上海衍生品創新論壇上,上海期貨交易所總經理助理黨劍透露,上期所將重點推動上期有色金屬指數期貨、銅期貨期權、黃金期貨期權等衍生品的上市工作。
上期所推進衍生品創新工作辦高級總監范文韜在同一論壇上詳細闡述了上期所對商品指數期貨與商品期權的構想。
發展商品指數期貨是商品期貨市場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轉變的重要環節。一方面,它可以優化中國期貨市場的投資者結構。目前,中國期貨市場投資者結構跟國外有很大不同,國外以機構投資者為主,中國以中小投資者以及一些散戶為主。為什么中國機構投資者進來比較少?中國現有的商品期貨都是實物交割的,這對于機構投資者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和麻煩。因為他們更喜歡現金交割的品種。
發展商品指數期貨可以提高期貨市場的深度和流動性。美國期貨市場上商品期貨成交量大概占了期貨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單從銅來看,銅指數期貨投資占到全部銅期貨產品的60%。目前來看,中國有信托等5類機構投資者,他們管理著龐大的資產。如果拿出其中的1/10投到中國商品期貨市場,資金規模就是2110億元左右。這個資金量相當于現在中國期貨市場全部資金量,即商品指數期貨推出后有望使期貨市場規模翻番。
另外,商品指數往往是領先于CPI和PPI的,它的推出將給市場更明確的價格信號,也為相關行業提供對沖風險的工具。
范文韜透露,上期所將以“一個中心,兩個堅持”來重點推進衍生品創新,即以圍繞市場需求,服務實體經濟為中心;堅持產品服務創新,堅持風險管理創新,為機構投資者參與商品期貨市場提供更多的工具。
不過,為了防范過度投機,中國現有政策對于機構投資者投資期貨市場,仍有眾多限制。隨著中國期貨衍生品大時代的到來,這一狀況將得以改變。中國證監會[微博]副主席姜洋在第十一屆上海衍生品市場論壇上提出,未來將改善市場投資者結構:進一步完善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等機構參與期貨交易的政策,推動制定銀行、保險、企業年金、社保基金等機構參與期貨交易的政策,為各類機構投資者入市交易提供更多便利;同時,推動取消對產業企業、國有企業等利用期貨市場進行風險管理的各種不必要的限制,為產業企業參與套期保值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上期所2004年開啟了商品指數的研發工作;2012年12月,正式發布了有色金屬期貨指數;2014年5月,上期有色金屬指數期貨仿真交易出爐。目前,上期所已完成有色金屬指數期貨合約的設計,并已報證監會審批。銅期貨期權和黃金期貨期權已經完成合約和規則設計工作。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