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中稻股份有限公司 趙毅
我國玉米、大豆、小麥等農產品期貨已經擁有了成熟的期貨交易體系,未來粳稻期貨的推出,不僅完善了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而且對我國粳稻產業的三農經濟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我國粳稻有約13200萬畝的種植面積、6800萬噸的年產量,粳稻產業中包括輻射34個省市的購銷網絡,超過3000余家的大中小加工企業以及完整的種植、收購、粗加工、精深加工、終端銷售等產業鏈條。推動粳稻期貨上市,符合當前現代化農業發展和市場經濟的需要。
粳稻期貨于農業——積極助推傳統產業調整升級。傳統稻米產業的上中下游,主要涵蓋了種植戶、貿易企業、加工企業、終端銷售商,但市場表現為“大而不強”。隨著市場需求的快速發展,粳稻產業鏈條從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終端銷售從粗放批發向品牌化運營轉變,比如稻米油、淀粉糖、小包裝品牌大米等新型市場發展的產物應運而生。為了滿足粳稻市場快速發展的需求,積極引入粳稻期貨等交易工具,將會加速助推產業升級轉型。一方面幫助產業客戶實現價格發現和規避風險兩大功能,另一方面促使產業發展實現一體化、現代化、專業化。一個企業,乃至整個行業會因期貨等創新的經營工具運用,而步入發展的快車道。
粳稻期貨于農村——有效改善農村種植結構和區域流通。農村地區是農產品期貨交易的根基,而期貨交易也順應了新型現代化農村發展的大趨勢。從粳稻期貨對農村地區種植結構的影響來看,近五年水稻、玉米種植效益較高,在此沖擊下,大豆面積連年大比例萎縮,部分產糧區種植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到目前為止,粳稻是包括大豆、玉米等作物在內的種植投入成本最高的品種。但是其種植面積增加的趨勢并沒有因此受到抑制。在連年增產豐收的背景下,未來粳稻的供需結構將會迎來較大調整,而粳稻期貨的推出將在一定程度上為農村種植結構的中遠期調整發揮重大作用。
粳稻期貨于農民——增強基層農民種植經營信息化的理念。以筆者親身接觸的多位農民朋友為例,他們均對期貨交易有所了解并且部分參與到期貨交易中來。根據這些新型農民的反饋,期貨作為一種發現商品中遠期價格變化的交易工具,能夠比較客觀清晰地提供購銷參考依據。
在積極推進粳稻期貨上市以實現產業發展多元化的同時,我們也對發展至今的傳統粳稻現貨市場存在兩大憂慮。
一憂政策市場。2008年以來我國執行了粳稻等稻谷最低保護價收儲政策,在保護價連年大幅度提高的同時,粳稻產量也在不斷增加。市場價格在保護價的支撐下缺乏靈活調整性,供需關系與價格的規律性未能得到體現。為了保護廣大農民的種植積極性,政策承擔了重要的收儲角色,然而社會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卻不斷下降。
二憂市場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依靠稻米自身供需關系靈活調整價格、充分實現市場的流動性。但在種植成本偏高、市場定價體系完全自由化的背景下,市場又暴露出“谷賤傷農”的問題,產業運營的不確定性風險因此加重。(更多報道見www.c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