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沈寧
在貨幣政策收緊的大環境下,2011年國內期貨公司經歷了高速增長中的階段性低潮,經紀業務縮水,整體利潤明顯下滑。然而,陣痛伴隨機遇,困境中思變,市場的新變化與新格局也催生了部分期貨公司的對內整合。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一些券商系期貨公司研究所借鑒證券研究所的發展經驗,正逐步從中后臺走向前臺。
產業機構客戶入市促轉型
傳統意義上的期貨公司研究所是單純提供商品研發服務的支持性部門,如今在期貨公司內部扮演的角色正悄然轉換。
“期貨講究專業性,尤其是有資金及產業背景的客戶,對團隊整體能力非常看重。純粹的銷售人員由于缺乏相關知識結構,很難為這樣的客戶提供綜合服務。此外,在股指期貨上市后,期貨市場越發融入整個金融體系之中,也要求期貨公司原有的研發部門做出改變,逐步走向前臺。”東證期貨研究所所長林慧表示。
林慧稱,機構及產業入市對研究所的綜合實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東證期貨研究所客戶保證金約為2億元,未來三年該研究所將逐步轉型并自負盈虧,將借鑒券商研究所模式,力爭成為公司的盈利部門。
對于研究所在公司內部的定位,國內各家期貨公司不盡相同,但多數仍將其定性為中后臺支持部門。期市產業、機構客戶參與度的提升,無疑為研究所提供了更多施展拳腳的機會。通過增值服務創造品牌價值及實際效益,東證期貨研究所的轉型思路或將成為未來的一種趨勢。
“我們的服務圍繞行情為客戶推薦實際交易策略,包括套保、投機與對沖策略。對于產業客戶,有對口研究員每周提供一對一報告,提高了服務的針對性。一方面,客戶參考我們推薦的交易策略獲得盈利;另一方面,通過適當提高手續費標準,研究所增值服務的價值也得以體現,兩方實現雙贏。”林慧介紹說,今年該所傭金收入在300萬元左右,已經能覆蓋部門的大半成本。
人才技術是關鍵
當然,期貨公司研究所轉型遠非一蹴而就,短期內仍面臨諸多困難,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人才與技術要素。
林慧坦言,眼下最大的瓶頸還是來自人才,人員的能力直接決定研究所整體水平的高低,也是轉型能否成功的關鍵。期貨研究所想要大發展,需要建設具備產業背景的復合型人才梯隊,但這樣的人才在整個行業都非常稀缺。據了解,東證期貨研究所團隊建設幾經調整已日漸完善,橡膠、玉米等行業研究員都具備深厚的產業背景。
“其次是技術環節的欠缺,尤其是面對專業機構服務時顯得較為突出,當然這些技術問題也是整個行業有待攻克的難關。”林慧還指出,股指期貨上市后,機構參與度升溫,量化對沖等交易策略對IT技術支持的要求明顯提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