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王勇 ●李姍姍|河南鄭州報道
“從這兩天的表現來看,甲醇期貨的成交量有所下降。投資者還處于摸索期,市場的觀望情緒較濃。”11月1日,鄭州的一位資深期貨分析師對《中國經濟周刊》說,“作為新品種,甲醇期貨將繼續接受考驗。”
10月28日,甲醇期貨在鄭州商品交易所(下稱“鄭商所”)鳴鑼開市。這是繼鉛期貨和焦炭期貨之后,國內上市的第三只期貨品種。與前者相同,甲醇期貨亦采用了“大合約”制。
甲醇是基礎性有機化工原料,在化工行業和新興替代能源領域具有重要地位。2006年以來,我國甲醇消費量年均增長率超過20%。目前,中國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甲醇生產國和消費國。相關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甲醇產量1575萬噸,約占全球的25%;消費量2093萬噸,約占全球的45%。
不過,由于缺乏權威的價格信號,現貨市場價格波動頻繁、波幅較大,上下游企業在貿易環節存在不確定性,生產企業亦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2006年至2008年,甲醇市場即經歷了三次“過山車”行情。2006年,甲醇價格波幅達56.3%,2007年達82.9%。2008年6月,國內甲醇價格曾“飆升”至4500元/噸左右的高點。此后,又一路狂跌至2009年初的1700元/噸。
“目前,甲醇市場面臨著資金鏈緊張,上游材料價格高企,下游需求不足的局面,甲醇期貨的推出給予了相關企業一個有效對沖價格風險的場所。”國信期貨投資分析師張賓杰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
但業內人士指出,甲醇期貨的順利上市只是完成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期貨公司在做甲醇期貨推介的時候,很多投資者比較關心的是甲醇期貨是否會重蹈覆轍,能不能破解‘大合約魔咒’。” 張賓杰透露。
在期貨市場中,“大合約”對中小投資者來說是一道坎,會影響一般投資者的參與熱情,一般來說,合約越大市場活躍度就越低。
“大合約”的引入則是監管層為抑制市場過度投機行為的“殺手锏”。今年的第一個交易日,隨著上海期貨交易所燃料油期貨新合約的掛牌,國內期貨市場迎來了商品期貨“大合約” 時代。今年3月24日,上海期貨交易所每手25噸的鉛期貨合約上市。其后,大連商品交易所推出了每手100噸的焦炭期貨合約。不過,目前,鉛、焦炭、燃料油這三個“大合約”品種交易比較低迷,交易清淡。其中,鉛和焦炭期貨的總成交量不足萬手,流動性不足已影響到了企業參與的積極性。
鄭商所提供的相關資料顯示,甲醇期貨的交易單位為50噸/手,最小變動價位是1元/噸,合約漲跌停板幅度為上一交易日結算價的4%,最低交易保證金為合約價值的6%。
“以目前甲醇市場價格每噸3200元計算,甲醇每手合約16000元的交易成本還是比較適中的。與鉛和焦炭期貨相比,投資甲醇期貨占用的資金還是較少的,基本與棉花、白糖期貨的每手價位相當。”中國期貨業協會的一位負責人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甲醇期貨能否破解“大合約”魔咒?張賓杰認為,下游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將是決定甲醇期貨能否成功的關鍵。
不過,觀望情緒目前仍在下游企業中彌漫。“我們對期貨不太了解,將來會不會參與還得考慮倉儲、運輸、交割,還有質量、成本等因素。”采訪中,河南平煤藍天化工有限公司一位負責人如是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