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韓晗
始于去年11月末的食用油限價政策令眾多食用油壓榨企業苦不堪言,不少上市公司今年前兩個季度的相關業務虧損嚴重,但這些情況目前正悄然發生改變。隨著6月底發改委限價令到期,7月份以來豆粕、豆油期貨和現貨價格雙雙上行,食用油壓榨企業最壞時期已經過去,下半年業績恢復至正常水平的趨勢已經形成。
限價政策料難持續
去年第四季度,國際糧油價格持續上漲后達到相對高位,國內CPI也快速攀升至5%以上,物價上行壓力巨大。在這一背景下,國家啟動食用油限價政策,并且兩次延期至目前,終端食用油價格整整被“冰凍”了近8個月。
現在限價政策延長期限已到,是否繼續延期仍存懸念。從企業角度來看,由于相關部門長期對食用油價格進行行政干預,隨著CPI、PPI不斷走高,其價格與成本倒掛的現象極其嚴峻。
從目前了解的信息看,監管層正在反思相關限價政策。限價的出發點是為了穩定物價和保持社會安定,但企業為了減少虧損縮減生產甚至出現倒閉的情況,又使得局部地區出現終端商品供應不足的現象,供給減少使得售價積聚了更大的上漲動能。
有業內人士表示,從近期魯花花生油提價5%、近兩日金龍魚、福臨門醞釀提價等信息看,國家對食用油銷售的限價政策很可能不再持續,下半年食用油價格或將重新進入上漲期。
高成本令行業整體虧損
從限價政策啟動到今年的大半年時間里,益海嘉里、中糧集團、中紡集團、九三油脂等大型企業的食用油終端價格不再上漲,而一些中小企業的品牌產品也失去了提價動力。
有券商研究報告指出,隨著限價的持續,終端油價停滯逐漸向精煉油環節傳導。在壓榨環節,壓榨利潤已經連續5-6個月為負,即便企業采用套保模式,壓榨利潤也降至低位。
限價政策讓國內食用油企業苦不堪言,一些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都未虧損的大豆加工企業也破天荒出現了巨額虧損。曾在2008年盈利接近2個億的東凌糧油(000893),今年二季度虧損額高達9000萬元,抵消掉一季度盈利后,上半年合計虧損7500萬元。公司表示,虧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進口大豆加工所得產成品的成本高于國內成品市場價格。
同樣處于精煉油和小包裝環節的西王食品(000639),盈利情況也不盡如人意,一季度小包裝毛利率由27%降至21%,精煉油毛利率亦下滑。
有統計顯示,目前國內采用國產大豆進行壓榨的企業,每噸大豆還能維持盈利60元左右,但這類企業在行業中占比很小;而大量采用進口大豆作為原料進行壓榨生產的油廠基本每噸大豆凈虧損210元左右,行業整體虧損時間已經延續了半年,虧損最高的達300元左右。
行業回升趨勢明顯
不過,進入7月份后,食用油壓榨企業已經出現逐步從底部往上走的跡象。從業績恢復和基本面改善兩大角度看,下半年行業整體回升趨勢明顯,食用油壓榨企業的股價有望重新獲得上漲動力。
一方面,從業績恢復角度看,食用油價格提升,加之生豬存欄量的持續攀升,養殖業復蘇推動豆粕價格的上揚,大豆壓榨企業有望重回正常利潤區間。豆油及豆粕價格在過去一段時間穩步上升,7月21日大連商品交易所豆粕連續合約盤中創出3415元/噸的3個月新高,現貨市場豆粕價格自月初以來每噸上漲幅度達到了200元,而豆油出廠提價幅度也達到50-150元/噸。豆油、豆粕的提價推動今年上半年一直虧損的大豆壓榨企業重回盈利,且盈利空間有望持續擴大。有業內人士指出,通過近期小范圍提價之后,不少大豆壓榨企業已實現月度盈利。
另一方面,行業整體形勢出現明顯回升,在食用油價格恢復性上行的趨勢下,食用油壓榨企業面臨反轉機會。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魯花花生油提價只是國內食用油價格補漲的第一步,未來一旦價格限制解除,預計包括大豆油、玉米油等在內的食用油聯袂漲價將會輪次展開。玉米油是國內增長最快的食用油細分品類,據最新調研數據,今年1-5月西王食品小包裝玉米油銷量或達到2.5萬噸,相對于去年同期1.32萬噸的同比增幅達到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