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睛波
任何一種大宗原材料漲價,似乎都要把一個投行推向風口浪尖,盡管這些所謂的投行“黑嘴”和“幕后黑手”們著實沒有那么大的能量。
盡管全球鋁價去年6月至今每噸漲幅達到800美元,但若說高盛通過以上“囤鋁”行為導演了這種上漲,該投行實在有點冤枉。國際鋁價和鋁庫存的增 減豈是一個投行可以說了算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全球鋁庫存居高不下已經不是最近一年的事情了,它自2008年以來一直高得驚人,最新交易所庫存高 達453萬噸。而因為過去兩年全球流動性的泛濫、美聯儲持續“印鈔”,鋁和不少金屬與商品一樣,經常呈現庫存和價格同漲的情況。有色金屬過去一年的上漲早 已經超脫于基本面之外,主要經濟體的復蘇進程和貨幣政策成了價格走勢的主心骨,一家投行利用供需工具來調節價格的努力本身就是杯水車薪。
何況因為庫存過高、產能過剩,鋁價已經付出了代價,它幾乎是所有金屬甚至商品里上漲最慢、漲幅最小的代表。2008年之后的后金融危機時代,國 際鋁價整體僅翻了一倍多,從最低每噸1270多美元漲至最高2800多美元,過去一年的漲幅也僅為40%。同期,因為西方國家枉顧全球通脹的加劇而繼續印 鈔票,2008年末至今,倫敦銅價上漲了兩倍還多,鋅價反彈最高時比金融危機期間上漲了170%,而美國棉花的價格僅過去一年就曾漲了兩倍。與這些超級商 品相比,鋁價也不過是個矮子,投行犯不著在這樣滯漲的“沒錢途”商品上做文章。
對機構“囤金屬”操縱價格的指控也是從其他品種上引入的“舶來品”。早在去年,市場就有大摩“囤銅”的傳聞,有報道稱該投行控制了LME市場 50%以上銅庫存,成為去年后半年銅價從6000美元/噸向9000美元/噸上漲的重要推手。但很多人沒有注意到,2010年的下半年正是所有商品價格集 中爆發的半年,金屬、能源甚至農產品全線飆漲,很多品種的漲勢一直持續到今年2月中旬,白銀、原油等商品甚至在今年5月之前還在狂飆。大量基金、機構投資 者在“囤銅”、“囤鋁”事件之前就預埋了頭寸、坐等收錢,他們看到的是全球鈔票的過剩帶來的投資需求,而不是機構囤金屬帶來的真實供應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