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降蘊彰 國際糧價高位運行是近幾年全世界都極為關注的一個話題,但由于各國利益不同,立場差異明顯,使得國際糧食安全問題愈趨嚴重。
據國際國內媒體報道,5月20日結束的二十國集團國際初級農產品價格問題高官會議在如何穩定糧食價格等關鍵議題上基本沒取得什么進展,而其中最關鍵的原因還是,還是由于糧食出口國與進口國的立場差異過大,在關鍵議題上難以達成一致。
去年以來,由于全球氣候變化加劇,使得全球糧食供求失衡日趨嚴重,再加之國家投機炒作和貿易壁壘等因素,全球糧食價格不斷上漲,連創新高。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全球糧食價格指數就達到199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4月份全球食品價格指數平均為232點,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36%,其中谷物價格指數同比增加了71%,再創歷史新高。經過短暫的震蕩下挫后,近期國際糧價又開始集體反彈,上周國際玉米期貨價格連續7個交易日上漲,7天漲幅高達16%。
面對不斷攀升的糧食價格,來自多方面要求國際社會聯手干預糧價的呼聲日漸高漲。從全球糧食價格協調能力來看,二十國集團會議是目前最有效的全球合作框架。本次參加二十國集團國際初級農產品價格問題的國家有美國、法國、澳大利亞、南非、巴西、阿根廷等國家,本次會議的主題是討論初級農產品的價格問題。阿根廷經濟部長阿馬多·布杜會后表示,“總的來說,與會者有一個共識,(農產品)價格的上漲不是主要問題,而是價格波動的加劇!
雖然二十國高官們對農產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有了“共識”,但是在如何穩定糧食價格等關鍵議題上卻未能達成一致,本次會議上最重要的聯手干預糧價的提議在會上也引發重大爭議。美國、澳大利亞、南非、巴西、阿根廷等農產品生產和出口國是糧價上漲的直接受益者,這些國家持的是反對干預糧價,而歐盟致力于穩定居民食品價格水平,對高糧價頗有微詞。最希望對糧價進行干預的還是需要進口糧食的發展中經濟體,特別是經濟相對落后的國家和地區,因為糧價上漲甚至造成這些國家出現政治和社會動蕩。
由于美國、澳大利亞、南非、巴西、阿根廷等農產品出口國處于主導地位,從本次談論農產品價格問題的結果來看,世界主要經濟大國聯手直接干預糧價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法國農業部長布魯諾·勒梅爾在會上也反對干預國際糧食價格,認為糧價變動主要還應由市場供需決定。
不過勒梅爾同時表示,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的大幅波動令人擔憂,部分農產品價格甚至在短短幾個交易日內成倍上漲,投機資金的炒作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投機炒作不僅影響普通消費者的生活,也損害了農業生產者的利益。布杜則表示,國際糧食價格大幅度波動需引起重視,加強金融監管,減少價格波動,應是國際社會的努力方向。
在監管和打擊針對農產品的投機資金問題上,參加會議的二十國集團高官基本達成一致。接受本網采訪的多位業內專家表示,從全球糧食價格協調能力來看,二十國集團會議是目前最有效的全球合作框架,由于糧食出口國與進口國的立場差異過大,在關鍵議題上難以達成一致,因此未來國際糧價仍將處于上升通道。
另據國外媒體報道,預計在今年6月在巴黎舉行的二十國集團農業部長會議上,各國代表將就糧價問題進行更深入的討論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