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漫
今年寒冬,再度出現了類似2008年初“南凍北旱”的極端天氣,或將導致農產品供應形勢吃緊。近期,華北、黃淮等地降雨持續偏少,作為我國第二大小麥主產區山東省,有報告說旱情已是“50年一遇”。與此同時,南方多個省區的冰凍天氣也對油菜等作物造成不小的損害,并直接影響了糧油商品的運輸。縱觀全球,澳大利亞、巴西的洪水尚未退去,北半球干旱、暴雪天氣威脅再度凸顯,以糧食為代表的國際商品價格持續走高。
農業市場關乎國計民生,且與氣候因素有著天然的密切關系。一國農業只有盡力擺脫“靠天吃飯”的束縛,才有可能真正捍衛糧食安全,規避因農產品價格上漲而強化的通脹預期,進而減少經濟波動風險。也正因如此,當今發達國家政府均不遺余力地推出各種農業支持政策,以積極維護本國農產品產量與價格的穩定。相形之下,我國農業仍亟須得到政策支持與合理規劃,以提高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盡力避免因定價話語權旁落而傷害本國經濟的穩定。
兔年春節將近,天氣因素導致的糧食減產及運輸困難,直接推高了農副產品價格。在國人對喜慶節日氛圍的憧憬中,消費者的需求價格彈性將會降低,然而調控部門對農副產品推高通脹壓力的隱憂卻一直未曾褪去。筆者以為,應該引以為警惕的是,在2008年初,類似極端的天氣也曾席卷全球。當年1至4月,國際市場春小麥價格幾乎上漲一倍,是上年同期價格的4倍。糧食進口所形成的傳導機制拉抬了我國農產品價格。受此影響,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8.2%,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21.2%,全年CPI指數也被推高至5.9%,高于年初4.8%的調控目標。眼下,世界糧食危機再次呈“山雨欲來”之勢。據預測,洪水將造成澳大利亞小麥減產一半,水果和白糖產量也將減少。現在的小麥價格幾乎已是去年6月時的2倍了,豬肉價格相比去年初上升25%,糖價已達到近30年來最高點,油菜籽和奶制品等也都在上漲。由此前的經歷看,未來我國農產品價格已很難獨善其身,剛剛有所收斂的“糖高宗”、“豆你玩”等極有可能會卷土重來。
如何未雨綢繆來穩定農產品價格及隨之而來的通脹壓力,是擺在主管部門面前的艱巨任務。盡管緊縮貨幣政策對成本推動型通脹的調控績效并不明確,但包括加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在內的緊縮政策顯然已箭在弦上。投資者紛紛預期,管理層為控制通脹將采取更嚴厲的緊縮動作。在這種嚴峻形勢的預期下,春節前的股市參與熱情再度被削弱,兩市股指多日在低位徘徊,未來經濟走勢也被蒙上一層暗色彩。
我國農產品價格“逢災必漲”,說明國內農業的抗災能力仍然薄弱。以歲末年初因大豆成本走高而引致的食用油漲價為例,為了穩定國內食用油價格,政府向市場拋售了30萬噸臨時存儲食用油。但顯然,原本極為有限的國家儲備,對平抑食用油價格而言無異是杯水車薪。在美國大力推出糧食轉基因技術之后,低價進口的大豆在國內市場形成了強大的沖擊力,豆農們因無利可圖而紛紛減產,短短數年間,我國由大豆出口國變身為進口國。國內大豆供給被國際巨頭壟斷的現狀,讓以此為原材料的農副產品價格受控于他人股掌之中。可見,極端天氣頻發,政府應該學會“常態化”地去應對。若只是依仗緊縮性貨幣政策調控的應景式思維,難以根本逆轉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之勢。對此,成熟市場國家為我們提供了借鑒的樣本。
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在經濟大蕭條時期就建立了農產品價格支持計劃,目的是在向城市人口提供價格可接受食品的同時支持農民收入增長。2002年,在既有補貼政策基礎上,美國又開始實施新的反周期補貼計劃,即當農產品有效價格低于目標價格之時,財政資金對生產者提供收入支持。與之類似,歐盟也對農業投入了極大關注。2003年6月,歐盟再次對農業政策實施重大改革,目的就是減少農產品剩余,確保農業財政平衡,以直接補貼替代支持價格作為主要的農業支持工具,從而增強歐盟農業的市場主導作用。除了進口保護、出口補貼等舉措外,歐盟各國在農產品價格低落之時,政府充當了“蓄水池”的角色,負責回收和儲備,以備不時之需。這些補貼政策長期實施,并根據市場變化不斷加碼,是維護本國農產品市場穩定的重要因素。
不可否認,近年來我國加強了對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但對農業支持的總體水平依然偏低。這也正是惡劣天氣就會劇烈影響經濟波動的重要原因。面對三年來兩次氣候變化大幅推升物價的風險,是該縝密考慮如何建立有效防范農產品價格波動機制的時候了。
(作者系上海第一財經頻道主持人;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