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萬晶
“之前囤的玉米差不多都賣掉了,手上的錢下一步干嘛成了問題。”剛賣掉玉米,河南鄭州的糧食經銷商老王又開始焦慮了,每天忙著與全國各地的生意伙伴電話溝通,了解各個區域的天氣情況、農作物生長和收購情況,苦苦尋覓下一個投資品種。
“我每天都看新聞看天氣預報。哪個區域氣候異常,就可能造成當地農作物減產。如果這種作物種植面積又不大,就可以提前去收點,幾個月后價格很可能上漲。”老王表示,今年年中的綠豆、大蒜、生姜漲價,下半年的棉花暴漲莫不與這一市場邏輯相關。當然,除了了解國內氣候和作物生長情況,老王還經常上網查詢全球的生產狀況。
雖然眼下農產品價格已漲至高位,國家又出臺政策穩定物價,老王順勢把囤積的玉米賣掉了,但他并沒有打算徹底離場。老王堅持認為,在貨幣不斷貶值的情況下,農產品中長期還是看漲。
老王從事糧食生意已有20多年,對糧食市場風吹草動十分敏感。今年春夏之交,通脹預期加劇,加之部分地區氣候異常,他預計農產品可能減產,價格將會上漲,于是決定囤積玉米。
老王自有資金并不多,往年都是小打小鬧,為了能抓住今年這個賺錢的好機會,不惜借錢大量收購玉米。他從生意伙伴處借貸,年利息高達10%,一共借來近2000萬元,每天的利息就高達五六千元。
湊到了足夠的錢,老王早早開始行動,在周邊的鎮上租下大型倉庫,“稍微行動晚一點,可能連好的倉庫都租不到了,雖然借錢利息挺高,但幾個月下來還是可以大賺一筆。”老王表示,今年收購玉米大家競相抬價,即便這樣,有些農民還是惜售,想等著價格更高一點再賣。從6月到11月,玉米價格節節攀升,從1600多元/噸上漲到1900元/噸,老王一邊繼續收購一邊享受著囤貨帶來的升值。
然而到了11月,老王開始心慌了。“國家三令五申控制物價上漲,每天看新聞都在抨擊炒作農產品”,老王開始還不太在意,后來感覺到政府穩定物價的決心越來越大,加之玉米漲幅較大,繼續守著風險太高,還不如早點獲利了結。
游資歷來對政策、對市場都極為敏感,很多像老王這樣的囤糧商人迅速選擇離場觀望。11月中旬以來,各地農產品價格有所回落,大蒜、姜、白糖等之前被爆炒的農產品連續下跌。商務部23日發布的監測顯示, 11月15日至21日一周重點監測的食用農產品價格漲幅繼續縮小,生產資料價格小幅回落。18種蔬菜平均批發價格比前一周下降2.6%,降幅擴大1.8個百分點。
同時,農產品期貨也全線下跌。棉花期貨連續重挫,11月25日,鄭州商品交易所棉花5月合約收盤報25270元/噸,較兩周前的33720元/噸最高點回落25%,早秈稻、豆油、大豆、玉米等品種也有不同程度回調。
“雖然暫時不囤貨了,但手上的錢還是需要尋個去處。”老王表示,和他一樣拿著錢觀望的糧商并不少,在通脹形勢嚴峻和政策嚴格調控雙重影響下,短期內他也難以判斷農產品價格走勢,會不會暫時調整一下,不久之后資金又重新殺回來呢?
農產品遭遇囤積炒作正是流動性過剩的真實反映。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指出, 在當前流動性過剩情況下,大量資金開始向其他投資品市場轉移和釋放,直接導致貴金屬、收藏品、農產品價格出現輪番上漲。
業內人士也指出,農產品價格受到氣候異常變化、通脹預期、成本上升、國際市場價格以及游資炒作等復雜因素影響,市場調控難度不容小視。甚至有分析師認為,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將造成農產品生產成本抬高,農產品價格進入中長期加速上升期,中國糧價長期高出國際市場價格或成為常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