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昂 謝良兵 龐麗靜 劉金松 陳周錫
他們從四面八方匯集而至、不計其數,卻均為逐利而來;他們攜巨資隱身暗處、假手他人,大肆囤積;他們偶爾顯露猙獰、爆炒農價,頓時農市翻江倒海;而他們一旦得手,則悄然而去,立刻消失得無影無蹤。
他們是誰,從何而來,他們又是如何攪得一個個農產品市場卷起“驚濤駭浪”……
傳說中的炒農客
隨著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一股傳言在農產品市場散播開來——山西煤老板、浙江炒房團以及大筆股市的資金涌入農產品市場,在一番大肆囤積炒作后賺取了數億元的暴利。
聯想起近來一個個農產品原本價格低廉,卻突然之間瘋狂飆升幾倍、甚至幾十倍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這股傳言。上至國家部委,下至街頭巷尾,游資炒作農產品成為熱議的焦點。
雖然傳言四起、農價飆升,但誰也未曾見到這些“資本大鱷”的真實面目。即使國家發改委一再派出調查組到處走訪巡視,即使在炒作之風最為瘋狂的山東金鄉。
從金鄉政府到當地銀行再到大蒜業內,均未發現傳言所說這股大筆游資。當地一位老經紀人的話頗有道理,大蒜屬于小品類,就像嬰兒的澡盆無法給大象洗澡一樣,市場根本無法承納大筆游資在短時間內涌入。大蒜如是,綠豆、生姜、金銀花市場亦然。
然而,一個個農產品被炒到了天價,究竟是誰導致農產品價格飛漲?
正如溫州市發改委物價檢查分局副局長朱小蘭所說,從檢查監測看,并沒有發現溫州民資大規模進入大蒜、綠豆等領域,但并不排除有溫州人小打小鬧的投機行為。
“其實,在農產品主產地這些被外界傳得神乎其神的炒農客隨處可見,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神秘。可能他們就是路邊超市店的老板,可能就是開出租車的司機,可能就是你的同學、親朋。”平邑縣政府的一位官員如是說,如今這些后來者在各大農產品主產地可謂多如牛毛,數不勝數。
細數這些被炒作的農產品市場,一般有著三個渠道的資金:產業資本、流通環節自有資金和涌入的社會游資。平時,前兩者占據著市場的主導地位,可一 旦農產品價格飆升,市場出現了暴利的機會,從主產區到全國各地有著行業相關資源的人就會把閑散資金投入其中,以圖分一杯羹。這時,第三方就會遠遠超過前兩 者。
采訪中記者發現,這些被冠以“神秘的炒家”攜帶的單筆資金可能并不大。他們的資金來源,或許是多年的積蓄,或許是生意上的閑置資金,抑或干脆從其他市場改了行……
盡管這些社會游資散而小,但卻都有一個共同目的——希望憑借短期投資,獲得高出一般市場的利潤。他們在關鍵時刻能步調一致地推漲農價。
神秘的面紗
炒農客的身份十分普通,但他們總是隱藏在背后,借用行業內的人力資源和流通渠道,就像詩詞所說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在大蒜的主產區山東金鄉,游資聘用了大量的代理商為職業經理人,為了結成利益共同體,甚至尋找經紀人合伙炒蒜。在金銀花的原產地臨沂市平邑縣,走街串巷的經紀人成了產業資本和社會資金爭搶的資源。在東北的綠豆產區,游資首先選擇的合伙人就是規模較大的雜糧雜豆經銷商。
“農產品價格一再攀高,使得行業內涌入許多外地人、外行人。他們在主產地或終端市場并沒有熟絡的人脈和現成的資源可用,大多都會尋找當地的內行 合作。”一位被汽車經銷老板看中,合伙開設商貿公司的經濟人劉元表示,炒農客大多以出資為主,隱藏在幕后,在市場上拋頭露面、經營運作的大多還是業內人 士。
表面上看,各農產品市場并未有太多陌生的面孔涌入,但潛入的資金卻比以前多了許多。而當地的經紀人、經銷商,就扮演著這層面紗的作用。
更多資金涌入的一個現象就是,拋頭露面的人似乎“闊綽”了許多。在金鄉,以前分給經紀人的代理購銷費是每斤1分錢,如今很多已經漲到了2分。即 使收購囤積的量與前幾年持平,也意味著須占用幾倍于原來的資金。因為此時的農產品價格早已飆升,少則高出數倍,多的則高達近百倍。
希望從農產品市場通過短期投資撈一筆的人多了,囤積就會大大增加。值得關注的一點是,2010年金鄉大蒜產量因天氣原因降低了不少,但冷庫的投資卻達到了歷史上最為瘋狂的頂峰。
根據統計數據現實,金鄉今年冷庫數量由去年的1000座激增到1400座,增加了40%,冷貯能力達120萬噸以上。如果按投建一座冷庫100 萬元計算,新增400座就需要4億元。據當地經營者反映,光靠本地資本根本建不成如此多的數量,為外來資本經營的絕大多數都是本地經紀人。
然而,這些炒農客們并不是總隱藏在背后,他們偶爾顯露猙獰,頓時便會攪得農市天翻地覆。
他們的手法十分驚人——在市場平穩時,先以低價一次收購兩三千噸囤積起來,然后他們在批發市場,“慷慨”地以高出售價的價格成交。雖然收購量不多,但卻成為促使姜農漲價的誘餌。姜價迅速拉升后,他們再把此前的囤貨一次拋出,套現離場。
合作與交鋒
炒農客的涌入,拉高了價格,打破了原有的市場格局,外來游資與市場原有的產業資本和流通環節自有資金頻頻遭遇,三方有合作,亦有交鋒。
游資的進入,往往取道于流通環節,與各級經銷商結成一體,在外來資本幫助下經銷商可囤下更多的貨、換來更多的暴利。在德州,部分棉花加工廠就吸納外來資本作為企業集資,可分得1分的紅利。大蒜的經紀人也可從炒農客身上獲得每斤1-2分的傭金。
但是,這對于流通環節中的外銷領域,兩大資本的利益卻是對立的。當國內市場價格出現驚濤駭浪時,國外市場往往風平浪靜。顯然,農產品的收購價越低,對于出口商越有利。
盛龍公司的經理王新軍從事大蒜出口已有兩年,他表示,如今蒜價暴漲,內銷與外銷市場可謂冰火兩重天。國內蒜價達到了罕見的高點,市場價格過高導致出口報價過高,外商不下訂單而他們自然也就不敢收貨。
同時,許多被游資熱炒的農產品并不直接進入終端市場,而是被加工企業用作原料。這時,產業資本與游資之間的交鋒在所難免。
對游資來說,農價炒得越高利潤越大;但從產業資本的角度,農價越高意味著成本越大,利潤空間反而越發縮水。
在金銀花的主產地——臨沂市平邑縣,王老吉、北京匯源果汁、北京“同仁堂”、“哈藥”集團等一大批須以金銀花為原料的食品藥品企業爭相在此設點收購。但同時,大量游資通過流通環節滲入、囤積,卻把金銀花炒得比2008年上漲近5倍。
這是一場兩大資本的遭遇戰,也是一場爭奪利益的生死較量。
游資的涌入,價格的拉升使部分企業叫苦不迭,被逼無奈甚至選擇了山銀花替代金銀花。而實力雄厚的產業資本,如最大的收購方王老吉,2008年就 以70元-80元/公斤的價格吃下了約4000噸。王老吉當時的囤貨量超過當年全國過半產量,也相當于王老吉往年一倍多的囤貨量。據測算,如果以目前 612元/公斤的零售價計算,王老吉的賬面浮盈就高達20億元。
但顯然,王老吉的自我救贖只能解一時之困,而且其手法也與游資相同、客觀上助長了農產品價格。
相當數量的經銷商、農戶堅持認為,游資只是把長期禁錮農產品價格的封條揭開而已,炒到數十倍的農價才是回歸到合理的水平。
(本報記者席斯對本文亦有貢獻)
來源:經濟觀察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