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十年來幾次農產品價格、特別是糧食價格大幅上漲都跟天氣異常有關。一般認為,大宗商品中工業品價格周期與需求相關,短期供給彈性不大,而需求周期更多體現的是經濟周期,因此經濟周期中的擴張和收縮以及其不同階段影響著工業品價格;而農產品由于需求變化比較穩定,不會因為經濟周期而增加或者是減少對于農產品的消費,特別是糧食的消費,因此影響價格的因素更多是供給變化,而農產品播種面積穩定而有限,作為整個農產品體系而言,影響總供給的就是單產水平,技術水平對單產提高不具有突變性,決定單產的因素就是氣候,也就是天氣異常導致農產品減產,供給減少導致價格大漲。同時全球農產品市場分為南北半球兩個作物季節,如果南北半球天氣都出現問題且持續時間超過一個作物年度的話,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也就成為必然。
上世紀70年代,世界主要糧倉,包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前蘇聯地區天氣持續幾年異常至糧食大幅度減產,其中前蘇聯地區減產達到近30%,澳大利亞小麥庫存下降了93%,加拿大下降了64%,美國下降了59%。在前蘇聯轉而進口美國小麥后,CBOT小麥價格大幅飆升。1995年氣候異常也導致全球農產品大幅減產和價格大漲。2006年亦如此,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干旱至小麥減產,出口銳減75%,此后本來認為沒有問題的北半球也出現干旱,2007年,澳大利亞又再次出現干旱,南北半球和連續干旱導致了2007年后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很多農產品均創出了歷史新高。
還有一點值得關注的是,歷次價格上漲也跟大國大幅進口有關,包括上世紀70年代的前蘇聯進口,1995年的中國進口,2007年的印度大量進口,其大漲身后均有大國大量進口的影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