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記者 錢飛鳴
夏糧收購告一段落,外資出手引發的爭議卻未平息。
新華社7月7日的報道稱,山東今年小麥收購進度緩慢,“除與去年冬天以來山東氣溫較低,小麥成熟推遲,夏收開展較晚有關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外資糧食巨頭益海嘉里集團的介入,導致農民惜售心理加劇。”
新華社的“點名”,讓一向低調的益海嘉里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一方面,海外媒體紛紛進行解讀;另一方面,國內財經媒體再度挑起中國糧食產業“外資威脅論”的話題。
從深圳開始投資中國的益海嘉里如何看待這一事件?7月29日,益海嘉里相關人士接受深圳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今年直接收購的小麥只有26萬噸,“價格的上漲與企業收購行為不存在直接聯系”。這位人士還表示不能認同“外資威脅論”,指出媒體有關外資威脅的報道和論述,都只是停留在猜測和推理層面,對外資企業進行“有罪推定”的批評有待證實。
自稱收購量僅占全國0.25%——
“不足以對市場產生大的影響”
“今年在全國總共收購了26萬噸小麥。”益海嘉里對外宣稱的數據和媒體此前報道的總量保持一致。相關人士表示:“初始價格為0.98元/500克,當6月底小麥收購價超過1.01元/500克后,企業果斷停止了收購。在我們停止收購之后,小麥價格又一路上漲到1.05元/500克以上。”益海嘉里表示,這表明價格的上漲與企業收購行為不存在直接聯系。
知情人士透露,新華社的報道引起了山東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尚未公布的調查報告認為,益海嘉里高價搶糧的說法不能成立。
媒體從國家糧食局獲得的統計數字顯示:截至7月10日,各類糧食企業累計收購2010年新產小麥3480萬噸,其中國有糧食企業收購2976萬噸,占收購總量的85%。知情人士稱:“農業部7月上旬公布的數字稱,今年我國小麥總產量達到1.15億噸,益海嘉里的收購量不足0.25%,不足以對市場產生大的影響。”
益海嘉里相關人士接受深圳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6萬噸小麥全部屬于生產自用,并不存在囤積,在1.01元/500克的關口叫停收購,也完全是出于成本控制的考慮。這位人士還表示,益海嘉里的收購量微乎其微。
《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經營報》等媒體的公開報道也披露,在小麥主產區河南,益海嘉里今年的收購量是5萬噸,中儲糧的收購量是1350萬噸,中糧則是400萬噸。另據報道,1.01元/500克并非今夏的最高收購價,小麥曾一度到達1.06元/500克的歷史最高峰。
東方艾格農業分析師馬文峰接受深圳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夏糧價格上漲是正常情況,小麥屬于恢復性上漲,那些暗示外資搶糧抬高價格的說法并不妥當,因為沒有哪一家企業可以吃得下如此多的糧食。馬文峰表示,首先是夏糧基數龐大,沒有哪一家公司能夠操縱;其次是農產品價格都上漲了,而小麥價格相對是個“洼地”,市場對此有著充分的漲價預期。《財經》網引用的數字稱,今年前5個月,粳米、玉米價格較去年同期上漲約15%~20%,而小麥價格只上漲了大約10%。
業內人士表示,今年并不是第一次出現多主體收購的情況。中國長期執行低糧價政策,糧食供應對政府依賴較強;本次夏糧收購出現多個市場主體介入,國內外糧食企業的話語權在增強,這一格局對往后的市場供應將影響巨大。我國早就打破了統購統銷的糧食流通體制,尤其2004年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以來,糧食供應主要依靠市場而不是政府,成千上萬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積極參與糧食購銷,對于搞活市場、保障供應起到了積極作用。
回應對市場影響——
沒有“沖擊” 只有“促進”
收購小麥,是為了生產面粉。根據公開資料統計,益海嘉里已建和在建的面粉加工廠達到12家,分布在主產區的河南、山東等地,日處理小麥超過4000噸,年處理能力達到150萬噸。
益海嘉里相關人士表示,投資糧食深加工不是媒體和同行所描述的主動進行“戰略布局”,而且“在糧食加工業的投資規模較小,不會成糧食加工業的主導性力量”。
糧食加工其實利潤很低
企業方引用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會長白美清提供的數據稱,以稻米為例,2008年稻米加工業共有企業7311個,大多數為中小企業。其中,民營企業產能和產量所占比例為85%和85.3%;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產能和產量分別占14%和13.2%。外商投資企業在稻米加工業中所占比重在1%左右,在小麥加工業中所占比重約為0.3%,對市場影響極小。業內人士同時指出,糧食加工領域,利潤率低且回報時間較長,一些國內企業并不愿意投資。
“不要以為我們是現在才做米、面”,益海嘉里相關人士表示,早在1992年,益海嘉里在深圳的投資就包括面粉加工,并不是目前小麥行情見漲后的企業新投資行為。目前,食用油頭號品牌“金龍魚”轉戰糧食深加工,專業分析人士認為絕大多數尚在粗放經營階段的國內同行難以從容“接招”。
艾格農業的分析報告指出,糧食加工行業今年上半年的效益普遍不容樂觀,尤其是面粉加工企業的利潤跌入了低谷。由于大型企業在糧食加工領域的投資增多,產能擴大,以價格競爭來搶奪市場,給中小型企業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壓力。今年上半年小麥的價格上漲了8%,而面粉價格只上漲了5%,面對激烈的競爭,其中的差價基本上由加工企業承擔,導致目前不足5%的面粉企業能夠盈利,中小企業甚至一些大型企業都出現了虧損。由此使糧食加工產業開始出現變化,品牌知名度高、資金實力雄厚的大企業,或擁有穩定糧食來源的國有企業,能夠在這種形勢下生存發展。
與政府合作延伸了產業鏈
據了解,益海嘉里在山東與當地政府合作,在小麥主要產區開展利民的小麥訂單農業,對小麥品種的優化、田間種植技術提升等開展一系列的工作。今年夏糧便是第一年小麥訂單農業收獲。還比如稻米循環經濟項目,自2006年益海嘉里在黑龍江佳木斯興建水稻循環經濟示范點,進入水稻加工領域,經過幾年的科技研發和投入,實現了農作物精深加工的產業鏈延伸,對當地農民增收和深加工附加值的提升都具有行業示范作用。
如何看待這一行業變化,接受采訪的益海嘉里相關人士一直強調這并非“沖擊”,而是行業的整體“促進”。益海嘉里認為,這些項目都帶有示范性質,有利于產業發展和民眾利益,符合中央的政策法規,地方政府歡迎支持,這些項目的普及能夠帶動中國糧食加工業的升級換代,惠及民眾。
新聞背景
各方激辯“外資威脅論”
出手小麥收購,益海嘉里讓糧食安全問題再度成為輿論熱點。
國內企業較為集中的擔心在于如果外資做大,會否把握住最為關鍵的定價權。財經評論員余豐慧在博客中表示,外商憑借其經驗,很快將會打敗中國分散、作坊式的加工企業和收購企業,而最終實現掌控農產品供給市場和糧食市場的目的,到時候中國人的口糧可能掌控在外資手中。
盡管外資控制市場的風險的確存在,但也有觀點認為不能采用政策排斥的辦法。經濟學博士馬紅漫表示,更想提醒警惕泛民族主義的過度泛濫,辯證思維更有益于解決具體問題。糧油行業成本收益的不對等嚴重阻礙了民族資本的積極介入。就此而言,外資巨頭不計成本地進入這個領域,帶來了類似經濟學上的“帕累托改進”。馬紅漫表示,真正需要把控的,是外資介入的度。
如何看待這種“外資威脅論”?益海嘉里相關人士曾表示:“中國對小麥、玉米和水稻等主糧產品實行嚴格的進出口管制和價格調控政策,不管外資企業還是國有企業、民營資本,都不具備壟斷貨源、操縱市場的條件,威脅從何而來?”就拿中國糧食安全的核心產品水稻來說,目前益海嘉里的收購量,不到總產量的1%。
接受深圳商報記者采訪的益海嘉里相關人士一再強調,益海嘉里是僑資,并非簡單的外資。這位人士為此舉例稱,2008年上半年,為配合國家發改委調控食用油價格,益海嘉里集團在成本倒掛的情況下開足馬力生產保證市場供應,虧損達20多億元人民幣。益海嘉里還強調,企業累計在中國公益事業方面的捐助超過1.5億,其中包括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合作的5000萬農民工子女助學基金,還有在全國已和當地教育部門合作自建11所益海嘉里公益小學投入使用,在建中的還有10所。
相關鏈接
低調的企業
熟悉的金龍魚
益海嘉里是誰?
企業的名稱對于深圳市民而言稍顯陌生,但是企業的旗幟性品牌金龍魚,卻是普通家庭廚房里最為常見的食用油。
益海嘉里和深圳的結緣始于1988年。著名僑商郭鶴年旗下的嘉里集團“落子”蛇口,成立了南海油脂工業(赤灣)有限公司。南海油脂的網站稱,公司于1990年1月開業投產,主要生產經營各種動、植物油脂,同時開展油脂分裝及倉儲業務,是中國最大的食用油脂生產企業之一。
1991年,中國第一瓶“金龍魚”小包裝油面世,將國人從散裝油帶到小包裝精煉油的食用油時代。此后,金龍魚成為小包裝食用油的第一品牌,盡管近幾年隨著中糧下屬品牌快速追趕而市場份額有所下降。益海嘉里集團的網站稱:“金龍魚在過去連續13年都是中國食用油市場份額的第一名”。
2006年底,總部位于新加坡的豐益公司收購了新加坡郭氏集團旗下的嘉里糧油,與其在中國的子公司益海集團合并,成立益海嘉里公司。益海嘉里網站在介紹中表示,企業在中國是“多個細分市場的領導者”,是“最大的油籽壓榨生產商之一,最大的食用油精煉生產商之一,最大的小包裝油、特種油脂和油脂化學品生產商之一,最大的米面加工商之一”。
網站的企業介紹稱,益海嘉里“在超過35個戰略地理位置擁有130個以上大型綜合加工廠,并擁有遍布全國的銷售和分銷網絡”, “能更有成本效益地分銷產品,并能在最短時間內上市。”相關資料顯示,益海嘉里旗下的“金龍魚”、“口福”、“胡姬花”、“香宴”、“香滿園”、“金元寶”、“花旗”等眾多食用油品牌,產品涵蓋調和油、花生油、葵花油、玉米油、茶籽油、芝麻油、橄欖油及稻米油等多個油種。此外,旗下擁有的 “金鸝”、“花旗”等品牌的特種油脂產品,產品覆蓋焙烤、糖果巧克力、乳制品以及冷飲、煎炸等眾多食品加工領域。
食用油上的坐大,使得益海嘉里不得不直面輿論有關產業安全的拷問。近幾年來,中國市場的每一次食用油調價,都會引發“定價權”旁落的爭論,行業領軍企業的益海嘉里因外資背景更是焦點所在。
在油脂、油料加工項目的基礎上,益海嘉里近年來進軍小麥、稻谷、棉籽、芝麻、大豆濃縮蛋白等糧油精深加工項目,同時又先后投資控股和參股鐵路物流、收儲基地、船務、船代等輔助公司,向著多品種經營和多元化發展。
以大米加工為例,益海嘉里在2006年以“香滿園”進入小包裝大米行業,并在此后推出“金龍魚”大米,其他品牌還包括“香宴”、 “金元寶”。而在小麥加工領域,益海嘉里也充分利用了“金龍魚”的品牌優勢,推出了相關的面粉生產線。
業內觀點
糧食安全話題源于大豆
糧食產業安全的話題源于大豆。自從2001年開放大豆市場,外資企業通過投資辦廠、參股控股方式進入加工環節。近年來,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對外資進入大豆壓榨領域進行了明文限制。益海嘉里相關人士曾表示:“為配合國家的宏觀調控和行業發展規劃,益海嘉里集團的食用油業務將以平穩發展為主,不會再擴大這方面的投資。”
益海嘉里相關人士表示,這一話題的提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誤解。進口大豆的激增,是國家糧食戰略選擇,在耕地資源有效配置方面充分利用國際資源的轉移,除了出油率高及飼料工業和養殖業快速發展的原料考慮,還包括中美貿易平衡的考慮等綜合因素。據了解,使用進口大豆并非只是益海嘉里一家,國內眾多大型大豆壓榨企業同樣使用進口大豆。事實上,國產大豆近三年的產量一直相當穩定,7月30日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大豆博覽會新聞發布會透露,今年的大豆產量仍將保持增長。在專業人士的表述里,國產大豆正在尋求差異化生存,在高蛋白和非轉基因上確立自身優勢。
評價近期的夏糧走勢,益海嘉里相關人士表示應當客觀看待糧油市場化改革問題,因為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以來的6年,是中國農民收入增長最快的6年,是中國糧食產量增長持續周期最長的6年。 “一頭是消費者,一頭是生產者,兩者都滿意,才是健康的市場。”這位人士表示:“農民收入增加了,農業安全也就有了持續保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