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鐵礦石交易的金融化時代來了,且“名正言順”開始為下游所接受。
據《金融時報》6月30日報道,日本三井商社已與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簽訂了日本首個鐵礦石掉期交易。
由于目前的季度定價模式,已與起伏的現貨市場高度關聯,利用掉期交易來對沖現貨市場的價格,鐵礦石正成為外資銀行、交易所等金融機構追逐的新目標。
“遙遠地觀察”,6月30日,一家外資投行的駐華高管人士這樣形容中方此時對鐵礦石掉期交易的態度。
“中國對金融衍生品的整個態度都比較謹慎,這又涉及到敏感的鐵礦石問題,目前只有少數不受監管的企業,通過有限的渠道,參與一小部分。”他說。
更多的中國鋼企、貿易商、監管機構,在金融衍生品不可控的風險面前,除了觀望,正在“痛苦而充滿抗拒”地準備著。
掉期交易擴大
鐵礦石掉期交易,以鐵礦石指數為交易標的,由于指數無法交割,因此到期均以現金結算。而以現金結算的過程涉及到兩個價格,一是約定的買入/賣出價格,一是按合同規定的參考價格,比如,某段時間內鐵礦石指數的平均價格,兩者之差就是掉期交易者的利得或損失,相當于對鐵礦石在這兩個價位上做了個一買一賣的操作。
據悉,三井大宗商品交易和風險管理部門總經理Tomohiro Saeki表示,此次交易是日本“在鐵礦石掉期市場中的一次試水”,涉及的是2010年下半年每月1萬噸的鐵礦石。
“日本這樣一筆交易量不大,甚至可以說非常小,”6月30日,上述投行高管向本報記者表示,“但以后很難講,因為有需求,估計整個市場會非常大。就像國內期貨市場的發展一樣,也經歷了從少量到爆發式的增長。”
據統計,目前鐵礦石金融或衍生品市場的規模仍然很小,約為3億美元。但有分析人士預測,到2020年時,鐵礦石掉期額將增長至約2000億美元。
擴大的不僅是容量,還有其速度。
2009年4月,新加坡交易所宣布推出全球第一份鐵礦石掉期結算合同(SWAP),用以對沖鐵礦石現貨市場的價格波動風險。剛推當月,新交所的月度鐵礦石交易量只有16.15萬噸,但到今年1月份,交易量已猛增至141.85萬噸。
上述投行高管表示,目前,新加坡交易所的月結算量已有差不多200萬噸左右,鐵礦石掉期結算合同的發展勢頭比較迅速。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金屬交易全球負責人雷蒙德·凱(Raymond Key)進一步表示,“(鐵礦石掉期)額實質性激增”的所有要素都已“具備”。
據記者了解,目前幾乎所有知名外資銀行、交易所等金融交易機構,對于全球展開鐵礦石掉期交易充滿了推廣的興趣。
目前,除新加坡交易所和德意志銀行外,倫敦清算所(LCH)、美國洲際交易所(ICE)、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控股公司等,也開始提供鐵礦石掉期期貨交易和結算服務。
中方“痛苦”研究
借日本邁出的這一步,金融界人士毫不諱言,希望日本貿易商和鋼鐵生產商們的這類舉措能引起效仿。
還有消息表明,日本最大的綜合商社三菱(Mitsubishi),也在和銀行為明年安排的、規模大得多的鐵礦石掉期套保交易進行談判。
對此,國內一家大型鐵礦石貿易商的負責人士6月30日告訴本報記者,目前國內外很多金融機構,也很主動約找鋼廠、貿易商等行業參與者,共同參加一些培訓、會議等。
“對鐵礦石掉期交易,我們也正在處于研究、關注階段。但是要嘗試這樣的交易,必須經過報批。目前監管很嚴,怕引起額外風險,央企基本不允許參與這類境外金融衍生品交易。”該負責人表示。
“但我個人預計,最終中國鋼鐵業還是不免會‘被參與’其中。監管機構到了一定階段進行放開的可能性很大,當然,在審批的流程,交易量、資金門檻上,會有限制,不是所有人和所有企業都能做。”他說,“所以我們也正在內部進行研究、學習,等待放開時可以考慮行動。”
這幾乎是中方大多數行業參與者的反應。不少鋼企人士也認為,先行研究,以求合適時“為我所用”,既不觸碰政策紅線,又可繼續觀察行業風險。
此前,國內最大民營鋼企沙鋼集團的董事長沈文榮就曾表示,雖然沙鋼尚未開展掉期交易,但公司已經開始研究季度定價的基準之一,新加坡普氏指數。
上述投行高管人士則觀察認為,中國鋼鐵業對這一新領域的研究,“痛苦”,且“帶有拒絕性”。
“一開始甚至不愿研究,怕被別有用心者傷害,現在心態上開放了一些,但國內目前基本都沒有參與者,交易量也主要來源于海外,仍處于嘗試的摸索期。”他說。
去年8月,中國五礦商會就曾發出通知,提醒會員單位避免參加各投資銀行開創的新的鐵礦石掉期交易業務。
五礦商會擔心,國際上的掉期交易多由各大投行設立,并由他們充當做市商或者代理商,與傳統的場外交易相比,掉期交易的風險性較高。
分步主動參與
同樣在風險面前,幾乎所有人都認識到,鐵礦石的金融性已經越來越強,作為最大買家的中國,若無法施加一定影響,純粹成為金融機構套利工具的犧牲品,則越發被動。
上述央企貿易商負責人士向記者直言:“如不參與,也會變相被人家套利,因為現貨市場本身也極易受到金融市場的影響。我們應該積極想辦法參與,至少成為市場的主導參與者。”
中方部分機構,把“試水”目標,先放在了鐵礦石指數上。
除掉期交易、期貨等金融衍生品,圍繞鐵礦石產生的金融鏈條,還包括“指數”這一重要環節,這也成為眾多投行鐵礦山及掉期合約的參照物之一。
目前,國際上較有影響力的鐵礦石指數主要有三種,分別是環球鋼訊(SBB)的TSI指數、英國金屬導報(Metal Bulletin)的MBIO指數,和普氏能源資訊(Platts)的普氏指數。
據記者了解,TSI指數目前主要統計品位分別為62%和58%的鐵精粉,到中國港口的CFR(到岸)價格每日變動趨勢;MBIO指數則是以中國青島港(CFR)62%品位鐵礦石為基準,將所有56%~68%品位鐵礦石折合為62%品位。普氏指數,則以折算成品位62%的青島港鐵礦石現貨礦到岸價計算。
因此,英國金屬導報(Metal Bulletin)鐵礦石價格指數總監Cameron Hunt曾指出,目前制定出的TSI指數和普氏指數都要比MBIO指數價格高,促使礦山和金融業界更傾向于這二者。而MBIO指數,更應該為廣大中國客戶接受。
“MBIO指數更低,與中國價格由我們提供有關。”鋼之家網站總經理吳文章告訴本報記者。
在與MB談合作之初,吳文章就明確表示,除了中國具備全球僅有的現貨礦之外,還有大量的自有礦,還有大量協議礦,這兩塊不能不并入計算。
“既然要做鐵礦石綜合指數,所有的礦石都該綜合計算,不然肯定不夠客觀,結果也肯定偏高。普氏指數之所以高,就是以中國現貨礦為參照。”
他說:“中國人應該去做好的是,季度定價的參照系到底是什么?供需雙方如何確認?我們自己怎么去施以影響。”
面對金融化趨勢,這種主動出擊的姿態,在鋼鐵專家戴國慶看來也十分有必要。但他同時指出,時至今日,對于現貨市場的認知,中國鋼鐵業內自身還存有矛盾。
“長期以來,有一種聲音認為現貨市場就是人為炒作、流通秩序混亂的代表,不應作為礦價談判的重要基準點。如今對于這一塊,從企業到官方是否需要重新認知,是否需要認真研究定價公式,似乎還沒有明確的答案。”他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