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楠
次貸危機后,全球下一場危機或將是農產品危機!
盡管世界各地農民全力增產,谷物供應依然緊張。小麥在過去半年漲了一倍,玉米行情走俏,大麥、葵花子、油菜籽及黃豆等價格急劇上揚。糧價飆漲已演變成最急迫的經濟問題。
天氣亂象“助長”通脹預期
近日,美國農業部部長稱,在2010年過去的幾個月中,中國購買了超過10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而最近一周,中國則購買了36.9萬噸美國玉米。正是由于我國年初自然災害導致的春耕不暢,令玉米價格持續走高。為平抑價格波動,中國開始進口玉米,業內專家預測在接下來的幾周內,中國還會大批量進行外采。價格倒掛是企業進口玉米的最直接原因。前不久,我國農業部發布2010年4月玉米市場監測信息顯示,4月國內玉米價格創歷史新高,而國際玉米價格繼續下跌,國際玉米到岸稅后價繼續低于國內。
國內市場,在山東濰坊壽光,大部分用糧企業玉米5月份收購價已突破“1元/斤大關”;濱州鄒平,玉米價格突破“1元/斤大關”僅用了三五天時間。一位長期從事玉米運輸的民企老板坦言,從過完春節至5月中旬,玉米價格均在0.92元/斤上方運行,一周左右時間價格輕松突破了1元。云南昆明,當地一家飼料加工企業負責人表示,公司從農村收購的玉米價已達1.1~1.2元/斤,預計到六七月份新玉米的價格或將達到1.3元/斤。他認為,玉米價格瘋漲的主要原因是天災。在當地人印象中,玉米價格從年后開始上漲,3月份小幅開漲,至今已大幅提升。
業內糧食分析師認為,進入2010年國內玉米價格同比漲幅近20%。其實,近年來中國玉米一直都有進口,去年雖然玉米主產區干旱,但由于短期供求關系未發生變化,因此我國玉米缺口尚未凸顯。而今年玉米等糧價暴漲不能完全歸咎于市場供求,生產成本的上升,國內通脹預期急劇,以及干旱導致糧食產量的噱頭炒作,都成為近半年來農產品價格異動的原動力。
這一現象同樣反映在米類糧食作物上,鑒于原糧收購困難和利潤的雙重擠壓,目前國內不少小型米廠出現了停工現象。據相關人士介紹,由于大米價格持續上漲,價位已高出歷史同期上線,下游及終端消費群體對此并不認可,導致稻谷價格的上漲在終端傳導不夠,接下來開始擠壓中間加工環節利潤,導致銷售商縮小采購,小加工廠停止收購和加工的局面。
國際壟斷“抑制”國內農業
在以往研究中,中國學者都較為樂觀地認為,中國糧食進口的必然趨勢并不會對中國或是世界造成危機。而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康曉光教授預測,2020年前,中國糧食市場缺口將呈擴大趨勢,此后則出現明顯下降。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中國原糧產需缺口分別為0.83億噸、1.83億噸和0.91億噸,進口依存度為15.67%、16.13%和4.78%。
眾所周知,國際糧油市場盛行“ABCD”四大糧商之說,分別指美國ADM(ArcherDaniels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法國的路易·狀鐓(LouisDreyfus)。四大巨頭均屬世界500強企業,目前壟斷著全球80%的糧食交易市場,對全世界糧食的進出口買賣、食品制造包裝以及價格制定等保有絕對權威性。
業內眾多糧食專家普遍擔心,倘若跨國企業在中國糧食市場份額過大,無疑增加了國內糧食價格波動的可能,并從側面加大了政府對該市場宏觀調控的難度。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曾提出過“幼稚產業保護理論”,認為生產力是決定一國興衰存亡的關鍵,而保護民族工業就是保護本國生產力的發展,所以國家和政府需要作為民族工業發展強有力的后盾,而不是稟承古典學派的自由放任原則。我國農產品市場發展歷程正印證了這一理論,國內農業企業脫胎于小農經濟,其自身競爭力不足的現實,使得其無法與外資企業正面抗衡,這才導致了農產品在國際市場失去控制和話語權。
作者為中國經營報研究院分析師
中國經營報微博:http://t.sina.com.cn/chinabusines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