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游 石
本報訊 近日,由新湖期貨主辦、鄭州商品交易所支持的《中國棉花產業經濟50人論壇》在杭州召開,會上發布棉花產區調研報告認為,棉花減產可能超出預期,市場將迎來歷史性投資機會。
據悉,本次調研由新湖期貨高管團隊親自帶隊,歷時半個月,行程8000余公里,共考察7個省份,28個縣市,走訪了上百位棉農,及數十家中間商、軋花廠。最后匯總得出,今年內地7省棉花總產量同比下降36%以上,加上市場普遍確認的新疆棉減產20%部分,國內皮棉總產量560萬噸左右。而值得注意的是,新湖期貨公布的數據比美國農業部預測的685.8萬噸和中國棉花協會最新預估的680萬噸均少120萬噸左右。
對此,參與調研的公司總經濟師鄧軍介紹說,通過考察發現,除天氣因素外,種棉利潤相對下降是導致棉花減產的重要原因。如按今年籽棉平均銷售價格3.1元/斤和畝產420斤計算,棉農種植棉花每畝產值是1302元左右,扣除直接成本396元,每畝毛收入906元,再加上雇工費用,實際到手收入會更低。而農民如果種一季小麥加一季玉米,畝產值2120元,除去直接成本,種糧毛收入約1420元,即使不包括84元/畝種糧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收入也比中棉高出約500元/畝。在此情況下,就出現了棉農積極性下降,改種糧食的現象。
另外,從政策層面來看,今年國家通過提高收儲價格和收儲數量等手段,加強對小麥、水稻、玉米等農產品的保護力度。但棉花托市力度相對不足,一是收儲價格不高,二是收儲對象面向軋花廠收購皮棉,而并非以最低保護價面向農民。但這種政策托市力度的差異,可能進一步導致糧棉種植效益失衡,目前棉花無論在單位面積利潤,還是單位勞動利潤方面都處于全面劣勢。中國棉花種植面積從2007年開始下降,雖較美國出現的晚,但降幅卻超過了美國。至2009年第四季度,積累數年的供需矛盾開始進入質變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