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耿雁冰北京報道
據商務部網站8月3日消息,上半年,黑龍江省進口大豆79.8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4倍;進口平均價格為405.8美元/噸,比同期下降30.2%。
“我們這里兩次國儲大豆拍賣全部流拍。”8月3日,齊齊哈爾市大豆產業協會會長陳彥貴告訴記者。
兩次流拍背后,是國儲大豆拍賣價與進口大豆存在的價格差。據記者了解,目前黑龍江國儲大豆拍賣價格為1.875元/斤,而進口大豆的價格僅為1.7元/斤左右。
而近兩毛錢的價格差,引發大豆進口飆升。
“國產大豆被國儲高價收購以后,國內市場大豆現貨價格高于進口轉基因大豆價格,所以引起整個市場大量轉向國外進口。”南華期貨大豆研究員康智超告訴記者。
去年10月開始,東北大豆主產區開始實施大豆國家收儲,總計收儲數量超過700萬噸,占當年大豆總產量的一半左右。
國產大豆大量進入糧庫,而進口轉基因大豆價格遠低于國內大豆市場,產生的價差導致企業自主選擇進口,讓進口大豆有機可乘。
爭議收儲
從2008年10月開始,為了保持農產品合理的價格水平,我國先后增加了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農產品的儲備和臨時收儲。
而今年美國、阿根廷等轉基因大豆主產國大豆豐產,外加受金融危機影響,這些大豆大部分低價銷售進入我國市場。進口大豆每噸的到岸平均價格要低于國產大豆近600元,而出油率又高出國產大豆約3個百分點。
據哈爾濱海關統計,1-6月黑龍江省自美國進口大豆48.3萬噸,增長7.4倍,占同期全省大豆進口量的60.6%。此外,自阿根廷進口大豆1.8萬噸,而去年同期無進口。
“國家以1.85元/斤收購大豆,加上收購費與倉儲費,成本達到2塊錢左右,而在市場上以1.875元左右拍賣,仍然高于進口大豆,沒有企業愿意購買。”陳彥貴說。
在東北產區展開的連續收儲行動,一定程度上支撐了國內大豆的價格,但隨著近期進口大豆價格不斷下降,加上進口大豆的出油率高于國產大豆,造成廉價美國大豆的進口量迅速增長。
今年一季度,我國大豆進口量超過1000萬噸,累計進口1015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30.4%。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國產大豆的主產區之一黑龍江,一季度進口量同比增幅達到了84.5倍。
而本意要保護農民的收購價格,由于在收儲過程中經銷商的介入,占有了原本應當補貼給農民的價格差。
“經銷商有資金、加工設備優勢,他們以1.7元左右價格從農民手中收走大豆,以1.85的收儲價賣給國家,最后的結果是,國家虧本出售,下游企業購買會虧損,農民也沒受益,收儲辦法現在來看沒有達到當初的目的。”陳彥貴告訴記者。
按照陳的估計,如果不收儲,國內市場大豆價格可能在1.6元左右,豆農面臨虧損。而收儲之后,國產大豆又面臨廉價的進口大豆沖擊。
政策待調
實際上,進入八、九月份,作為主產區的北半球處于大豆生長的關鍵期,市場容易利用天氣出現的不利因素,對大豆價格進行炒作。
國儲大豆兩次流拍,同時助推食用油價格波動,國內油脂期、現貨市場也表現出一定的抗跌性。
“目前看到的進口價格是一個月前采購的大豆價格,現在美國大豆收購價在上漲,原油漲價之后導致海運成本也在上升,包括通脹預期這些因素,導致大豆到岸價格也會上升,進口大豆價格還是一個上漲趨勢。”南華期貨大豆研究員康智超告訴記者。
在我國,由于大豆種植收益逐年下降,部分豆農已縮減種植面積。據估計,今年作為主產區的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將減少20%。
面臨可能上漲的大豆價格,加工企業則希望國家調低拍賣價格,或者采取一定的補貼方式來降低他們采購的風險。而市場則預計國家可能調整相關拋儲政策,以使國儲大豆進入流通市場。
按照陳彥貴的想法,不如直接給農民補貼,這樣農民以1.5元或者1.6元的價格在市場上出售,“企業在這個價格購買國產大豆加工還是有利可賺的,不必買1.7元/斤的進口大豆,而國家免除在收購環節虧損。”
“直補在中國未必行得通。”康智超認為,“收儲價格要保護農民,但價格不應定得太高,還是要參考市場價。當進口大豆價格與國內收儲價格差不多時,企業還是會選擇國內大豆。”
“從去年10月開始的3次收儲,一部分優質大豆已經進入國家庫存,下半年已經收儲的部分大豆有可能采取補貼企業的形式出售。”康智超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