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多數商品在中上旬創下階段性新高后再續跌勢,至月末,幾近回吐6月全部漲幅。有分析認為,判斷未來商品走勢,股市表現、美元走向及投資者的風險偏好都將成為重要指針。
國際期貨品種沖高回落
□本報記者 金士星 上海報道
6月份,代表大宗商品整體走勢的CRB指數在攀升至去年11月以來新高后再次回落至月初水平。商品價格的區間波動顯示出投資者對未來供需及其背后的宏觀經濟預期存在顯著分歧。
有分析認為,判斷未來商品走勢,股市表現、美元走向及投資者的風險偏好都將成為最重要指針。
風險偏好是否改變
二季度中,CRB指數累計漲幅達到15%。盡管經歷了6月震蕩行情,但基本金屬、原油和大豆為代表的農產品此間均積累了可觀漲幅。特別是,上半年原油和期銅漲幅均超過60%。
中國在今年前五個月大量進口基本金屬、原油和大豆成為商品市場最關注的題材。而透過商品供需基本面的背后,美元走軟和商品及權益資產價格的上揚更反映了在今年上半年投資者風險偏好的改變。
金融風暴帶來的機構破產使得去年三季度銀行間市場流動性趨于凍結。在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后,市場恐慌情緒導致三個月美元LIBOR曾在去年10月一度攀至4.82%,LIBOR-OIS(倫敦同業拆借利率-隔夜指數掉期利率)息差則飆升到364個基點(息差擴大意味著銀行間拆借的意愿下滑),而之前五年的平均水平約為26個基點。機構投資者為了維持自身流動性而拋售資產,持有美元。這帶來的結果是包括商品在內的資產價格在去年三季度大幅下滑以及美元持續強勢。
而隨著各國向市場注入越來越多的流動性以及宏觀經濟情況的好轉,投資者風險偏好悄然發生改變。截至6月26日,三月期美元LIBOR已降至0.598%,流動性的回升使得機構不再一味持有美元,轉而將資金投入更具回報的資產。在過去半年中,美元指數跌幅為6.8%,與快速商品價格呈現了顯著的負相關關系。
有分析認為,截至今年5月,中國對銅和大豆等大宗商品的進口都刷新了歷史記錄。隨著國內外價差走平,有投資者擔心中國進口高速增長可能難以維系。而大宗商品在6月的波動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制于投資者對中國未來需求預期的分歧程度。
不過,也有機構將未來投資者風險偏好是否發生改變作為判定商品中長期走勢的主要條件。中信新際期貨機構部高級經理梁海三認為,6月以后大宗商品能夠延續上漲,而且相對于股票來說更具有投資價值。他認為,美國擺脫通縮狀況仍然需要時間,因而美聯儲低利率以及利用數量化工具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的政策難以改變。這是美元將保持弱勢的主要原因,商品作為一種風險資產將繼續受到追捧。
不過MF Global能源和金屬分析師Edward Meir表示,今年商品大部分漲幅都與美元有關,不確定美元將從此一蹶不振。他認為,所有指標都指向美國宏觀經濟將從此轉好,并且最近以來這對美元是利多因素。
商品市場著眼通脹風險
投資者對于未來通脹風險的預期將直接決定其資產配置的比例與規模。如果通脹預期增強,投資者對于黃金和其他商品的避險需求也將增加。
盡管中國作為全球最主要的大宗原材料消費國在下半年的進口狀況仍然存在不確定性。但目前較為寬松的資金面也加深了分析機構對通脹到來的憂慮。
國際清算銀行(BIS)6月29日發布的報告稱,一個大而合理的憂慮是,在中央銀行改變策略以前,高度的量化寬松政策將會刺激銀根不斷被放松,信貸日益膨脹,這樣最終將會導致通脹和預期通脹齊升。進而導致另一個大的資產泡沫,為下一次金融危機埋下計時炸彈。
Commerzbank AG首席經濟學家Joerg Kraemer認為,假如中央銀行可以在適當時間撤回救市措施,而又未刺激起通脹和阻礙經濟復蘇,他們將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