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史進峰
5月25日9時,伴隨著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一聲鑼響,大連商品交易所(下稱“大商所”)大廳的屏幕上,聚氯乙烯(PVC)期貨的競價集合數字跳躍而出。
1分鐘后,上海氯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軍收到消息,上海氯堿拿下了當日第一單賣單。“6575元/噸,符合我們之前的預期,是一個不錯的賣出價格。”李說。
對于李軍來說,聚氯乙烯期貨并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中國期貨業剛剛起步,他所在的上海氯堿就是當時上海建材交易所聚氯乙烯期貨市場上的常客;而1993年年底期貨市場針對上海氯堿生產的聚氯乙烯掀起的那場拋售潮,讓他至今記憶猶新。
“當時,市場上大量拋售上海氯堿生產的聚乙烯,拋售量超過了上海氯堿的產能;最后迫使化工部不得不出面干預。”他說。
16年后,聚氯乙烯再次回歸期貨市場。只是如今的市場與當年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期貨業的亂世爭雄已經結束,證監會更加嚴格地監管讓當年的亂局失去了再次上演的可能;而且,與當年的短缺相比,當下國內聚氯乙烯“產能過剩、開工不足”已經成了流行語。
首日波瀾不驚
PVC期貨上市首日,先是高開高走,主力0909合約開于6575元/噸,較掛牌基準價6300元/噸高4%;之后價格緩勢下滑,跌至6500一線后開始窄幅震蕩,交投活躍,尾市報收6490元/噸;盤中最低價位6435元/噸,最高價位6630元/噸,成交均價為6495元/噸。
“首日上市基本呈現高開低走的態勢,整體走勢貼近當前PVC市場實際情況。”廣發期貨投資研究部研究員蔣嬋杰分析。
“國內PVC主要采取的電石法,市場普遍認為,超過6500元/噸,就可以獲利。超過6500元/噸,很多電廠就可能開工復產,因此壓力也比較大,當日的走勢也反映了這個特點:從華南市場6325元/噸的均價來看,超過6515元/噸附近時就可以套利了,當沖到6600元/噸的高位時,大量賣單出現將價格了壓下來。”蔣嬋杰分析。
從持倉排名上看,浙江地區資金在PVC期貨合約上尤為活躍,如浙江大地、浙江永安、浙江天馬等;華南地區的廣發期貨持倉量也排在多頭前十。
對于上述持倉結構,長城偉業期貨董丹丹認為,“一方面是因為,浙江地區資金雄厚,更為重要的是浙江、華南地區為我國PVC消費重地,這些地區集聚了大量的貿易商和消費商,對PVC期貨有著較高的熱情。”
6500元/噸分水嶺?
PVC期貨推出前夕,在神華期貨與大連商品交易所聯合舉辦的PVC期貨投資報告會上,有40多家PVC相關企業負責人冒雨參加。
“當時跟我們簽約的企業就有10多家,現在陸續有更多的企業參與進來。”神華期貨化工研究員劉勇說,在前期會以個人投資者為主,隨后越來越多的大企業會參與進來。
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走勢如影隨形。
長城偉業期貨提供的資料顯示,25日PVC現貨價格基本持穩。齊魯化工城PVC報價6400元/噸,實際成交靈活,交投一般;華中PVC市場報價變化不大。
2008年,聚氯乙烯現貨價格曾出現劇烈波動。隨著金融危機的到來,聚氯乙烯價格從最高的超過9000元/噸一路下跌,最低時甚至跌破5000元/噸。
經歷了去年產品價格瘋狂上漲和下跌之后,行業元氣損傷嚴重。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副會長趙俊貴介紹,行業平均開工率在2008年四季度時不到50%,即便到現在也僅僅在50%-60%之間。
“目前,PVC主要用于房地產。而在房地產市場不景氣,需求很難回暖的情況下,PVC價格主要取決于成本。”廣發期貨蔣嬋杰分析,“成本驅動成為決定PVC期貨和現貨價格走勢的一個決定性因素。”
聚氯乙烯分兩種生產方式,一種是電石法,主要原料是煤炭;一種是乙烯法,石油為主要原料,目前國內主要采用電石法。
“政策上發改委已取消對電石企業的電價優惠,整體上國內電石價格下調空間較小。國際原油價格中期來看,仍將以震蕩筑底為主,因此PVC的成本下降空間不大,長期趨升。由于產能過剩及新增產能,2009年我國PVC供大于求的局面難以改善。”廣發期貨分析。
在此背景下,大多業內人士認為,中期來看國內PVC仍將以弱勢震蕩為主,震蕩區間主要集中在5500元/噸-6500元/噸間,不過受成本因素影響,PVC長期趨升。
對于后市表現,上海氯堿的李軍認為,PVC現貨價格將呈現鋸齒狀走勢,一旦價格觸及6500元/噸,企業開工率馬上恢復,供應增長,價格將再度回落,而跌至企業生產成本時,減產將再度推高價格。
實際上,PVC與PE(聚乙烯)期貨是同系的品種,從市場交易情況看,PE是大商所交易較為活躍的品種,顯示了資金對化工產品的關注度比較高。
相比于PE,PVC在期貨市場中有更多的優勢,一是其用途更加廣泛,市場需求量更大;二是PVC生產廠家有120多家,而PE大概只有中石化和中石油10多個廠家,因此少數企業不可能操縱整個PVC市場的價格,價格更透明。“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易,可能會有資金從PE市場轉向PVC市場。”劉勇認為。
16年市場變幻
對于李軍來說,2008年聚氯乙烯現貨價格的劇烈動蕩,有著切膚之痛。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聚氯乙烯生產國,到2008年末總產量1600萬噸,實際產量880多萬噸;然而,中國聚乙烯工業集中度不是很高,生產企業近100多家。
“企業比較多,產能比較多,所以在現貨市場價格波動比較大,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一個月上漲1000元的情況。”李軍說。
在國際化的背景下,目前中國企業卻缺少很好的套期保值手段。趙俊貴認為,“目前企業實際參與套保的量仍然比較少,根據協會之前的測算,以交易額來看企業參與期貨市場套保比例在5%以下。”
“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市場,PVC交易量也相當少,交投并不活躍。”李軍說。
“PVC期貨上市后,對氯堿生產企業,是多了一種規避價格大起大落的渠道。這會給生產企業的經營理念會帶來很大影響:之前是被動接受價格波動;現在企業面對的從單一現貨市場轉變為‘兩個市場、四個方向’,可以主動地適應價格的大幅波動。”李軍分析。
16年后,當李軍再次進入聚氯乙烯期貨領域時,市場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首先,1990年代,當時是國內還是嚴重產能不足,第二,當時期貨交易還處于起步階段,很不規范,全國有幾十家交易所;第三,大家的風險意識不同;第四,當時交易的標準合約與現在也不一樣。由于嚴重的供不應求,當時交易是指定廠家和品種的。”
趙俊貴也認為,石化下游產品有很多都適合作為期貨產品,“某個商品能作為期貨產品,必須具備以下三方面的條件:量大、價格波動劇烈和關注度較高,按這一標準,石化下游產品有很多都適合作為期貨產品。”
(本報記者施鵬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