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李 哲
本報訊 在各國紛紛開啟印鈔機拯救經濟之后,人們將不得不面對剛剛消失不到一年的流動性泛濫。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對沖基金們開始重返商品市場,并扮演了“反彈催化劑”角色。
在全球經濟顯露復蘇跡象之前,大宗商品市場反彈超過20%。去年12月份以來,國內外商品市場逐步擺脫了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沖擊,陸續走出大幅上漲行情,如倫敦銅反彈了4個月,漲幅高達75%;美原油指數后來居上,漲幅超54%,5月21日,美國原油期貨價格盤中突破62美元,創近6個月以來新高;代表全球大宗商品走勢的CRB指數反彈逾23%。
業內人士指出,在商品市場大幅反彈背后,可以看到,由于各國政府強力政策刺激,全球經濟不斷好轉和美聯儲大發美鈔導致流動性泛濫,資金充沛的對沖基金開始重返商品市場扮演了“反彈催化劑”角色。
雖然去年基金的大量買盤,被視為是推動包括石油和谷物等商品價格漲至歷史高點的力量,但在2008年第三季度,隨著經濟危機引發市場重挫,投資者也撤離大宗商品市場。目前,投資和投機資金重新涌入這些市場,使得市場波動性上升,整體趨勢仍將走高。
據麥格理銀行的研究報告,商品指數基金2002年總規模約10億美元,2003年達到150億美元,2005年底猛增至800億美元,2007年突破1200億美元,2008年突破2000億美元。但是報告也指出,2008年下半年,商品基金超過一半流出了商品市場。
不過,隨著經濟復蘇跡象越來越明顯,商品基金似乎正在重新大規模回流到市場中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一位資深場內經理人說:“去年市場經歷大起大落,但資金必須要有去向,現在就在回流進這些市場。”同時,包括黃金、石油和谷物在內的市場未平倉合約數量不斷增加,也在暗示市場投資興趣上升。
今年以來,未平倉合約和價格穩定而更為理性的攀升,暗示這次市場的基礎更為堅實,這無疑鼓舞投資者信心。商品市場的未平倉合約緊隨著價格升勢,透露出多頭行情訊號。
此外,也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投資巨頭看漲商品價格,紛紛指出,一旦世界經濟走出危機,商品將是第一個復蘇的領域。因為在危機中,礦產、石油和農產品方面的投資受到了很大抑制,從而會產生了巨大的供應缺口。這些無疑都在從一個側面告訴人們,對沖基金在重新積聚起各國開啟印鈔機之后的過多貨幣,再度殺入商品市場,為下一個歷史高點而拼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