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物流報記者王京 黃世益
日前,在推出鋼材期貨的雷聲中,似乎也響起了遠期合約的喪鐘。業內流傳一種說法,期鋼上市之后,遠期合約交易定將自動退出舞臺。這不得不令人想起,當年在推廣鋼材網上交易的時候也曾有人預言:網上交易將最終取代傳統交易。但事實并非如此,而是出現了它們倆個并存的局面。那么相隔三五年之后,遠期合約交易是否也會面臨被淘汰出局的“詛咒”呢?
事實上,市場的包容性是很大的,多種多樣的流通方式都在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他們的存在只會相互促進,不斷完善市場的機制和功能。
當然,或許會有人問及業內較早推出遠期合約交易的上海斯迪爾公司。最近,這家公司一部分與一鋼鐵物貿公司合作,一部分與期貨公司合作,這似乎驗證了“期鋼的推出預示著遠期合約交易走到了盡頭”。但是,我們應該清楚認識到每一家企業都有經營的自主權,經營什么也都是源自企業的定位,斯迪爾根據定位分拆是基于對后市發展的判斷,只是代表了一家企業的想法和做法,而絕非是行業的共識,更不能代表遠期合約電子交易將退出歷史舞臺。
有一點可以證明,在上海斯迪爾分拆不久,上海便又新增歐普、鋼之源、中金鋼網等從事遠期電子交易的公司。由此我們可以預見,遠期合約交易將會在很長時間里與鋼材期貨相互共存。
另外,有關遠期合約市場打壓現貨市場價格的看法,這只是鋼價在跌勢之中顯露出的表面現象,并不足為信。事實上,期貨推出后,鋼價仍然會有波動,甚至不排除有暴跌暴漲的可能。以石油市場為例,從147美元/桶一路跌至34美元/桶,不是因為石油市場里缺少期貨,而是市場本身原因造成的。因此,鋼市穩定與否,跟有沒有期貨無關,更不是遠期合約交易打壓市場所致。
遠期合約交易市場出現原本是對現貨市場的一個補充,但仍然是一個不完整的市場,唯有期貨的推出才能扭轉現在市場定價機制的缺失。我們希望在適當的時機里推出鋼材期貨,但這絕不意味著遠期合約交易將退出歷史舞臺。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