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中偉
本輪原油價格波動周期的谷底始于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持續走高,并于2008年7月創出147美元/桶的紀錄高點。此后,原油價格開始回落。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目前油價跌至40美元/桶。這一輪油價的波動周期,經歷時間長,上漲幅度大。
對于本輪史無前例的油價上漲,眾多學者從需求、美元貶值、投機、流動性過剩等歐佩克國家的外部角度提出解釋。我們認為歐佩克國家的經濟多元化戰略是本輪油價上漲的重要支撐因素。由于多元化進程的推進,歐佩克國家的原油消費量快速增長,并正在改變國際原油市場的供求結構,使得國際油價可能在金融危機后長期保持在高位運行。
為了擺脫國民經濟對石油產業的單一依賴性,20年來,歐佩克國家陸續實施了經濟多元化戰略,在大力發展石油生產和石油化工工業的同時,注重非石油工業的發展,增強非石油經濟部門和第三產業實力,擴大非石油收入在GDP中的比例。中東歐佩克各國的經濟多元化戰略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到2005年能源產業占海灣國家總GDP的比例下降到34%,而非能源產業的規模則從2730億美元增加到6080億美元。在沙特等國,非石油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經接近或超過石油產業。
目前,歐佩克國家的經濟多元化戰略,其直接影響是正在改變歐佩克國家的石油消費量和國際原油市場的供求結構。歐佩克國家對單一石油出口的依賴性降低,而作為國際石油市場上主要需求方的地位凸顯。目前,世界石油消費量的增長主要體現在新興市場經濟體,其中中東、拉丁美洲和非洲的石油出口國消費量呈現強勁增長勢頭,占世界石油消費增長量的2/3。
歐佩克國家實施的經濟多元化戰略和由此產生的工業化傾向是推動石油消費量增長的主要原因。
近些年來,歐佩克國家在境外設立了許多石化項目,經由出口部門增加了歐佩克國家的間接石油消費量。例如,2006年沙特的沙美石油公司在境外的合資煉廠煉油能力為194.5萬桶/日,在境外全資煉廠煉油能力為369.1萬桶/日,合計占全球煉油能力的6.5%。沙特、科威特等國正計劃在中國、印度、美國等快速增長市場擴大精煉產能。
從供給面上看,粘滯的石油生產和集中的剩余產能決定了歐佩克國家在滿足全球原油的供應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
世界剩余產能維持在低水平,2008年6月約為135萬桶/日,相當于消費量的約2%,遠低于1996~2003年平均390萬桶/日的水平。如此低的剩余產能給予價格向上的壓力,使世界石油市場容易受到供給中斷的沖擊。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剩余產能高度集中于少數幾個國家,其中沙特擁有幾乎全部的剩余產能。缺乏充裕剩余產能意味著,市場參與者不能再依靠關鍵歐佩克成員國增加產量以抵消供給中斷,從而在沒有明顯價格變化的情況下恢復均衡,就如20世紀90年代發生的例子一樣。結果,今后價格將對實際或覺察到的供給中斷作出強烈反應。
基于歐佩克國家的經濟多元化進程及其國際原油供求結構的變化,我們認為,國際原油價格將長期在高位運行。從外部看,雖然美國和歐元區的經濟增長放慢,但是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強勁需求將構成對國際油價的堅實支撐。從內部看,即使外部原油需求下降,歐佩克國家工業化傾向導致的國內需求快速上升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外部需求的下降。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所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