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約撰稿 陳安寶
食糖市場供給過剩的壓力依然相當大,截至12月下旬云南已經有28家糖廠開榨,廣西的糖廠90%以上都已開榨,僅廣西日榨能力就達6萬噸。而消費方面,一直比較清淡,伴隨著價格的下跌,中間商補庫意愿也比較弱。從中國糖協公布的數據來看,截至11月末本制糖期全國已累計產糖72.497萬噸,較上制糖期同期減少34.493萬噸;全國累計銷售食糖27.45萬噸,較上制糖期同期銷售食糖減少35.9萬噸,累計銷糖率僅為37.86%,較上制糖期同期降低30.44%。結合12月的銷售情況及新糖的日產量數據,筆者認為,12月底的食糖銷售數據也將比較悲觀,近期的大幅下跌對其有一定的印證。
根據我國食糖產業季產年銷的特性,宏觀調控方式一是產區政府實行甘蔗收購價與食糖銷售價掛鉤;二是建立中央和地方兩級食糖儲備;三是出臺食糖指導價和自律價;四是食糖進口由國家計委統籌安排。在食糖連續增產、新榨季開始新糖大量上市、消費增速下降的背景下,國家本應出臺收儲計劃,減緩食糖的銷售壓力,然而,市場參與者曾長達數月、不止一次地預測國家出臺收儲計劃,并有多個不同版本,但一直停留在傳言的層面,未能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證實。
在目前特殊的經濟形勢下,我們再看看其他農產品的收儲情況。為了防止本年度開始后國內棉花價格持續下跌損害農民利益,國家強力介入市場進行調控,以保護棉農利益和國內棉花生產,之前國家已經下達兩批共計122萬噸收儲任務。經國務院批準,決定再次增加收儲150萬噸2008年度生產的棉花。玉米也啟動了第三批收儲,今年10月和12月初我國前后兩次宣布在東北糧食主產區各收購500萬噸的玉米,加上此次收購的2000萬噸,總量將達到3000萬噸,約占全年產量的20%左右。而在黑龍江省,國家臨時存儲玉米收購三次收儲計劃總量共計達71億公斤、臨時存儲水稻收購計劃共計達50億噸、政策性大豆收購計劃共計達20.3億公斤;同時,國家明確,第三批國家臨時存儲玉米收購截止期延長到2009年4月末。
在農產品短期迅速下跌、我國面臨經濟增速下滑和通貨緊縮的情況下,國家對玉米、大豆、水稻、棉花等農產品實行臨時收儲,穩定價格保護農民利益。然而,盡管國家已經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兩級食糖儲備體系,也曾在調節國內食糖的供銷關系上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在食糖連續大幅下跌,產區現貨市場新糖報價多數跌破2800元/噸的情況下,食糖的收儲仍然停留在傳言層面上,價格下跌也就在所難免了。從國家和行業發展的角度來說,盡管目前食糖處于弱勢,但是下跌的空間也不是很大,收儲將給食糖的價格提供一定的支撐。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