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于海濤
10月,中國期貨市場遭遇美國金融海嘯的襲擊,多個商品期貨品種連續跌停。
雖然“國內期貨市場經受住了考驗,但場外衍生品市場發展出現新苗頭”。11月9日,中國證監會期貨部副主任彭俊衡在北京公開表示。
彭俊衡承認,我國的場外衍生品市場規模非常小,發展很不夠。近期有一些期貨公司與境外投行簽訂了期權方面的合同。他認為,場外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要吸取美國教訓,從一開始就加強監管。
此次美國金融危機主要源于場外衍生產品交易。過度創新,導致產品復雜難懂,監管無法跟上。盡管我國商品期貨交易量為全球第二大,但目前只有簡單的商品期貨和期權,復雜的衍生產品市場仍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
對比兩個市場,中信證券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美國金融創新是投行發展與競爭的主要手段,有過度創新之嫌;而中國創新極少,基礎設施與創新機制不足,需大力發展。相對應的,美國金融監管過松,而中國則監管過嚴,在放松管制的同時,應區分監督與管理、微觀與宏觀范圍。
對于場內交易而言,“中國應繼續穩步推進有集中統一監管的場內衍生品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彭說。
“自2002年尤其是‘國九條’發布后,中國期貨市場出現了又好又快的發展局面。面對金融海嘯,我們的市場體系沒有出問題。”曾成功推動天然橡膠等多種商品期貨掛牌交易的彭俊衡說。
彭指出,沒有出問題的原因首先在于,每一個場內衍生產品的上市都要經過層層審批,反復論證。同時,我國還建立了一整套既符合全球期貨市場運行規律,又符合中國國情的監管體系和辦法。如實名制的管理,直接解決了市場初期出現的投資者棄倉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正在建立的中國期貨市場監測監控運行體系,形成了一套以中國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中國期貨業協會,期貨交易所和期貨公司及投資者自律共同管理的“五位一體”的監管體系。這被彭認為是“在實際運行中落實各項監管措施的保障,使得市場能夠保持又好又快的發展”的重要原因。
證監會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期貨市場成交額為41萬億元,較2006年成倍增長。而今年1-9月份的交易額已達到54萬億,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多。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